高长武:邓小平为什么反复强调共同富裕

1984年,人民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
1984年,人们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

(文/高长武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共同富裕之路应该是这样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未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先富和共富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富是未来的事情,现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先富。这实际上割裂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

一、“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邓小平指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搞平均主义没有希望。“过去搞平均主义,吃了‘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说明,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即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明智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有效激发了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也应看到,先富起来只是途径和手段,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标。离开共富这个根本目标而空谈先富,先富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邓小平多次谈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例如,“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大原则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就稳定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虽然邓小平在表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时分别用了“目标”、“目的”、“原则”、“含义”、“优越性”等不同词汇,但他始终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把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邓小平还多次提醒,要始终警惕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特别要注意防止出现两极分化。他反复讲,每走一步都要注意不使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也就是要走全国各地区、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导致两级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的反复强调和对两极分化的多次提醒是有深层考虑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必然带来共同富裕,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并不必然带来共同富裕,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还要有一段既漫长又艰难的路要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邓小平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他还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

二、“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

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怎样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呢?归纳起来看,邓小平主要讲了三条:第一,注意宣传和发挥通过诚实合法经营实现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激发和带动未富、后富者的劳动积极性。“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第二,政府要通过政策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强收入和分配领域的调控。对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邓小平指出,要有一些限制和调节,例如,征收所得税。对于通过偷税漏税或其他不正当、不合法手段致富的个人,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制裁。对于先富起来的地区,邓小平认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先富起来的地区应该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他还是提出著名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此外,邓小平还要求政府多注意改善民生。他说: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总之,“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就要革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

这三条侧重点和重要性各有不同。第一条是从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角度讲的。改革之初,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普遍比较贫穷、贫富差别比较小,在这种情形下,先富的典型示范作用尤其明显。但当贫富差别开始变得比较大的时候,不仅这种示范作用将大打折扣,而且会由此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第二条是从国家加强调控的角度讲的。调控的手段、方法、方案既应该是多样的、配套的,也应该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的。这一条应该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主要环节。第三条是从制度前提的角度讲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和有效保证,离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三、“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邓小平讲,“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什么时候会成为中心课题呢?邓小平没有明确讲,但是邓小平晚年讲过这样两段话:“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虽然从字面意思看这两段话主要是针对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而言的,但实际上也自然隐含了针对不同个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二者虽然说法上侧重点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就像邓小平所说的,“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二是,邓小平提出到20世纪末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时,用了“设想”、“考虑”、“研究”等字眼,这也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一贯风格。对于未来的事情,可以根据当前的情况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作出一定的预测,但最重要的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实际变化和届时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每走一步都要考虑客观世界,制定下一步的方法和步骤”。共同富裕什么时候会成为中心课题、成为第一位的问题?具体时间不好说,但底限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至于拉大到引发对立甚至仇视、冲突以致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程度。

世纪之交以来,中央就共同富裕问题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决策,如实施并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改善民生等等,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在一些地区和范围内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这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全面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并从中汲取智慧,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稳步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推进,将是很有裨益的。

来源:本文节选自《观领袖 品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ABC说道:

    什么是伟人,这就是。

  2. ABC说道:

    如邓公在,当今的社会就不是这样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