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BC推出了一部新的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以下简称为《中国》),该影片里主要是谈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这几年一直还保持旺盛增长,主要原因就是靠银行驱动的大批贷款通过基础建设等大型投资来拉动。在这过程中,不仅造成了城市住房市场的过度扩张,而且也导致了影子银行泛滥,地方政府债务高筑及整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假象。拍摄者以武汉这个城市近几年发展为背景,剖析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是如何快速发展,并认为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健康的。
对于这部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的这样一个标题,为了吸引观众,文学色彩较浓厚。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不仅会容易引发更多的争论(或吸引眼球,也许这也是BBC的初衷),而且也容易把讨论的话题引申到东方与西方意识形态的争论上去,引申到中国与美国未来发展战略的争论上去。
但是,从整个纪录片的内容来看,则只是讲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所创造的经济繁荣真实不真实?中国的这种增长方式所创造的经济繁荣可不可持续?记录片的作者只能站在他的知识背景、价值取向、个人兴趣爱好等基础来架构、思考及反思这些问题。其实,这种思考与反思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在欧美发达经济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意见,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及表达意见。这些判断的对错完全不是制片者来决定,而是由观看者自己来体悟与判断,我看是谁也愚弄不了谁。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来评估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5年,中国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经济的繁荣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促成的?这种经济繁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或这几年中国GDP内容到底是什么?以及这样的一种增长方式可持续吗?如果不可持续,或不健康,其问题又在哪里?在这里,我们既无法用的整个欧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或西方中心论来分析,因为,其假定的条件与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会相差较远;也不能局限于中国特色之理论,因为,经济生活的内在法则谁也无法违背。
可以说,2008年9月15日美国金融海啸的爆发,不仅摧毁了美国的金融体系,击倒了美国及全球正常增长的经济,也完全颠覆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政策。而记录片《中国》所讲述的故事及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记得2008年9月初在参加了一个重要的中国房地产经济形势汇报会,在该会上,我对当时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判断是,对当时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政府“不可救、不能救、不要救”,让市场自行调整,而当时多数职能部门的与会者都赞成我的观点。但是,在9月中旬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倾向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中国政府不仅很快公布四万亿的救市政策,而且推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也突然逆转。也正是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颠覆性逆转,也就有了BBC纪录片《中国》所演示的中国经济繁荣增长的景观。中国经济的完全“房地产化”也由此开始。
也就是说,在中国经济背景完全与欧美不同的情况下(当时中国根本就不存在金融危机,外部冲击与影响也很小),中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中国版的经济刺激政策。规模巨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及过度扩张的信贷拉动房地产市场销售爆炸式的增长。2009年仅银行信贷增长就达9.6万亿,是1998年-2002年5年总和1.5倍。当前房地产的销售量与销售总额增长都高于60%以上。在房地产市场拉动下,与房地产相关的各行各业也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并由此带动了整个国内经济繁荣及土地市场繁荣。
可以说,2009年-2013年的国内经济增长与繁荣完全是建立在银行信贷过度扩张的基础上的。5年间,国内银行信贷增长高达45万亿以上,整个社会融资总额达到65万亿以上(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和),而广义货币M2增长达80多万亿。而当大量的流动性从银行体系流出后,迅速地推高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或制造中国资产增值,而不是流入实体经济参与创造价值的活动。而房地产价格飚升、房地产资产快速增值或房地产暴利,不仅不断地吞没更多的流动性,而且让更多的各种资源都涌入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价格全面飚升。地方政府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大规模投资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展开及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可以说,中国这种以信贷过度扩张及特殊土地制度来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当然能够带动中国经济短期快速增长,特别是GDP全面上升,及国内经济全面繁荣,但是其GDP的增长是以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增长为主导(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要达到30%以上),以住房快速增值为核心(这几年过度扩张的流动性有50%以上沉入房地产),所以这几年中国GDP的主要内容就是住房快速增值。
如果这种住房增值的是建立在国内居民有支付能力住房为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那么这种GDP增长自然是可持续的。不过,近几年国内住房快速增值是建立在国内少数居民投资谋利的基础上,那么这个市场在信贷过度扩张条件下不仅会导致价格快速飚升,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这就是为何十八大后不仅要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而且要追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所在。
因此,BBC《中国》指出近5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健康,并没有对错的问题,它仅是陈述了一个事实而已,更不能理解在妖魔化中国经济。因为,前5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当然给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短期繁荣,比如保持了连续5年全球领先的GDP增长速度,而且也让中国跨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短期繁荣在人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不少民众的财富增长、公共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国内整体经济实力、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贡献也不小。
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给整个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及后遗症也是十分严重的。
一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任何信贷的扩张都得在一个适度的范围,超过了信贷扩张的边界,它一定会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是谁都不可改变的经济法则。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泛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信用违约严重等问题,无论是官方还是一些研究者都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没有多少问题,但实际上,只要当前房价还在上涨或没有快速下跌,那么这些风险都不易暴露出来,但是只要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周期性调整(这是必然),国内信用过度扩张所造成的金融风险都可能暴露出来。所以,这里并非是融资模式的问题,而是过度信用扩张问题。对此,我们一点都不可小视。而《中国》指出该问题,更是应该让政府警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才可防患于未然。
二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在短期内让大量的财富转移到少数人手中,而且也完全弱化国内民众及企业从事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积极性。因为早几年的住房投资都能够一本万利,都能够暴利。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矛盾与冲突四起,而且政府官员的寻租设租的空间过度扩张。而这些都将成为当前经济改革及社会未来持续发展严重障碍。
三是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经济的“房地产化”是指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完全依赖于房价快速飚升的房地产市场。这时不仅过度扩张的信用源源不断地流入房地产市场,而且全国人民、各类企业、不同政府及各种资源都涌入房地产,而且房地产市场任何重大波动都会给国内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影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影响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比如,当前房地产只要些许的调整,就给整个国家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压力。而且这种经济的“房地产化”也在严重超支民众几代人的未来、整个国家经济的未来。
所以BBC的《中国》标题上有点夸张,说近几年中国在愚弄世界有点大文学化,但实际上讲到中国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5年,中国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健康的。它可以造就中国经济短期快速增长的GDP,但这种GDP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中国武汉是如此,中国的其他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比如温州及鄂尔多斯等城市房地产泡沫给当地经济带来的问题一点都不可小视。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这些问题,只要当前的中国真意识到了,并下决定调整,我想中国经济可以重新起步。这就是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也根本不用的担心BBC的《中国》对前5年中国经济的评头论足,更不要以为人家在唱衰中国经济,而且要看到中国经济之问题,也要看到中国政府对这些问题之认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BBC的《中国》是不是会有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观察、认识、反思。这样,中国愚弄不了世界,世界也不可能被BBC来愚弄。反之,我们还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
作者:易宪容,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他被称为“房地产平民代言人”。作为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易宪容的辞职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反响。2010年12月,被30万网民公推为与戴旭、郎咸平、张宏良、于建嵘、郭亦平、时寒冰、曹建海、孙锡良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