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新安江畔,游人如织。
人们满怀崇敬之情,走进位于安徽黄山市屯溪区的杨业功纪念馆,聆听“导弹司令”忠诚使命、清正廉洁的故事,纷纷盛赞杨业功是“军中焦裕禄”。
2012年8月12日杨业功纪念馆建成以来,已迎来8万多人参观缅怀,留言簿和网上留下20多万条感言和跟帖。
建成仅两年,是什么力量,使杨业功纪念馆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参观学习?
为国铸剑41载,生命定格在59岁,离开我们已10年,是什么情怀,会让今天的我们,再次呼唤杨业功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走进纪念馆,探寻将军为官清廉的人生“密码”,一切皆有了答案。
探寻清廉之道
习总书记强调,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杨业功的一生,坚守着两个阵地,一个是为国仗剑的导弹阵地,一个是清正廉洁的气节阵地。
当旅长时,他写下“携礼莫入”挂在门楣上,挡了送礼者的脚步;当上将军,有人找他谋求“关照”,被当面怒斥“有能力不用找,没有能力找也没有用”;当了司令员,经手上亿的经费,他坚持“花好每个铜板”,一分一毫问心无愧。
纪念馆里,杨业功仿刘禹锡《陋室铭》所作的《公仆铭》格外引人注目:“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国各地5万多名党员干部走进纪念馆,接受精神洗礼。黄山市把参观杨业功纪念馆、学习杨业功先进事迹作为全市新提拔县处级干部、新任公务员、市委党校学员、教师等“六类人员”的“必修课”,列入考评内容。
“从来败军多骄奢,自古为将廉生威”。这是杨业功最喜欢的名言,如今也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廉政语录”。第二炮兵纪委和政治部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学习杨业功廉政事迹,号召党员干部“远学焦裕禄、近学杨业功”。某基地以杨业功为镜,出台作风建设22条措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20项细则、严格经费管理10条规定。
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传递的,是巨大的能量。
感悟清廉之本
纪念馆里,有一座等比例复原的杨业功旧居:门窗破旧,墙壁斑驳,卧床是30年前将军用4个大木箱拼成的;餐桌、衣柜全是20年前自制的;一只浅蓝色的搪瓷碗,他从排长到将军用了30多年……
“这是将军的家吗?”看着这份“数字家产”,参观者一遍遍地问讲解员。
移步换景,当他们看到墙壁上一幅照片,满腹疑问化成感动:病中的杨业功,穿着一件掉了扣子的旧棉袄,坐在用了20多年的餐桌前,面前摆着那个浅蓝色的搪瓷碗,一个蛋糕,几碟小菜,这是将军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
杨业功曾花60元买回一件“地摊货”夹克,有人说“没档次”,他却反问:“领导干部为啥非得穿名牌?”一次出差,他坚决不超标准住套间,工作人员说:“会务安排,不花咱的钱。”他一听就来气:“花谁的钱不是人民的钱?”
纪念馆里,这样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杨业功常说:“生活简朴一些、平淡一些,欲望就会少一些,烦恼就会远一些。”
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坐着轮椅参观了杨业功纪念馆,老人几次语噎:“战争年代缺吃少穿,勤俭节约不难,但在物质充盈的今天,尚能如此殊为不易。党的传统还在,军队作风还在!”
杨业功一年有100多天忙碌在深山,奔波在基层。纪念馆的中央,陈列着一个老式皮箱,里面放着绿色军大衣、水壶和方便面。这就是杨业功的“三件宝”,用他的话说,水能解渴,衣能御寒,面能充饥,出差下部队,足矣。
杨业功生前所在基地的机关干部,下基层坚持轻车简从、勤俭节约,拼坐车、吃碰饭、蹲班排成为常事,有时干脆“自带干粮去办公”,官兵拍手称好。
黄山市委要求机关干部走村串户带足“四个一”:一盒方便面、一个咸鸭蛋、一包榨菜和一瓶矿泉水,不给基层添麻烦。
人们在留言中这样写道:“一盏灯、一个碗,寻常之物却承载着一名共产党人的清风亮节”“有杨业功这样的将军,强军兴国的征程一片光明”。
涵养清廉之德
纪念馆简陋的杨业功旧居里,满屋书香。古今名著,中外经典,许多书籍都被翻得卷了边,有的还密密麻麻布满批注和体会。
杨业功喜欢读书,一生枕典席文。他说:“读书学习不仅是一种工作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既能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更能陶冶情趣操守,滋养浩然正气。”
纪念馆的墙上,展示着杨业功算过的一笔“时间账”:如果每天挤出4小时用来学习,节假日抽出一半时间来读书,一年用于学习的时间大约2000小时左右,相当于83天。
杨业功不喜欢交际应酬,除了工作和学习,填词作赋、挥毫泼墨便是他最大的情趣爱好。人们欣赏将军留下的诗词和书法,仿佛听到他穿越时光的心灵独白。
一位参观者感叹道:“情趣上的俗与雅、生活上的俭与奢、官场上的清与浊,是战胜自我的作战,更是争取军心、民心的作战,杨业功是一名‘常胜将军’。”
1999年,杨业功在北京组织阅兵训练,一名基层干部给他送去一些宣纸。他严肃地说:“共产党员的党性岂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啊。”
一次,有位老乡知道杨业功爱吃粳米,便让人捎来了20斤,他硬是按市场价付了钱。
细细端详,慢慢品味,人们在留言簿上回馈给将军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厚德为范、精忠为碑”“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爬得多高和走得多远,而是在于自身如何纯净和坚守”。
传承清廉之风
纪念馆里,记录着杨业功两次“约法三章”。
从当旅长开始,他就给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提要求:不许干预我的工作;不许享受任何“特权”;不许收受任何钱财和好处。
2003年底,杨业功病重住院,他再次交代:无论我手术成功与否,任何人不得找医院麻烦;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来看我;家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受礼品和现金。
妻子杨玉珍,自个儿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儿子杨波涛想“蹭”父亲的便车回家,结果被赶下来;弟弟从老家投奔,想在部队招待所谋个差事,好话说尽,他就是不点头;2004年,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述职报告中,他写道:“我家4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3000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
一份“家底”,亮出了党性、亮出了正气,亮出了家风。杨业功官至将军,家中却是另一种情形:老母亲仍居家乡,妻子退休在家,二弟杨业平是一名普通教师,三弟杨业专在老家的一家宾馆打工,妹妹杨业理在一个学校干勤杂,儿子杨波涛仍是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普通干部……
当年,杨波涛结婚,杨业功明确不办婚宴、不收礼金,以茶话会的形式请来亲朋好友坐了坐,让一对新人种下两棵桂花树作为纪念,花费832元全是自己掏的腰包。
今年春节,纪念馆接待了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女孩对男友说:“我们结婚也一切从简吧,像这样种些树倒是不错的主意。”后来,他们果真把举办婚宴的钱换成1万棵树苗,染绿一片荒山。
将军早已出发,将军没有远行。他的身影,已经化为一座万人景仰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