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策壁垒与市场需求迎头相撞,往往会产生出巨大的寻租空间。如果说石油行业本来就是资金密集行业,那么它背后的寻租空间就是资金超级密集行业。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人们也许会这样来回忆2014年的7月29日:
甲午马年的七月初三,宜破屋、宜解除。在这世界第4个“爱老虎日”的下午5点59分,“新华视点”微博公布了一件真正的大新闻:“中共中央决定对周永康严重违纪问题立案审查”。
就像这一天北京城里注定要下的一场大雨。尽管一切闷热的信号似乎都早早的暗示着它的到来,但必须得直到雨滴落在地上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确定天气预报的成色。
这件事情的深远影响,足够媒体评论员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来分析回味。
而评估它立竿见影的效果,资本市场却是一天也不打算再耽搁了。
一、猛回头:再看能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远意义
7月30日,A股石油板块集体发力,石油开采、石油化工、油气改革、页岩气、煤层气等细分领域全线强势上涨,大盘再创年内新高。
“这样的行情已经许久未见了,”一位行业分析师笑称。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在期待,让企业更像企业一些,让某个个人的意志和命运不要与行业如此紧密纠缠
稍早时候,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先后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曾让不少市场人士有所惊讶。
“这个领域的政策性垄断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一名业内人士评论道,“特别是在油气管输领域,之前没太敢相信会从这块来率先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知道,此前国内油气上游领域封闭得严丝合缝。
现在回头再看,改革背后的脉络其实可以更加清晰。当政策壁垒与市场需求迎头相撞,往往会产生出巨大的寻租空间。如果说石油行业本来就是资金密集行业,那么它背后的寻租空间就是资金超级密集行业。
所以,我们又对“混合所有制”的可能意义多了一层理解。如果用王岐山的话来说,当前的反腐是“治标”,那么建设一个没有不合理壁垒、更加开放公平、不留寻租空间的环境,可能就是其所说的“治本之策”。
二、惊堂木:什么样的国企“混合所有制”会被给出高溢价?
法国作家雨果有一句名言: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思想。
混合所有制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
在最新一期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国有企业一举拿下92席,世界为之侧目。
可以说,中国的国企单从体量来说,已经是世界级。这群“巨灵神”们的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市场抱有新的期待。
“期待国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具有开放性。”不少民营企业人士这样说道。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期待和想象空间,加之中央一次次会议、一份份文件的再三强调,在当前的市场上,但凡沾边“混合所有制”概念的国企,想不火是有难度的。
另一个最新的案例比如交通银行。和往常一样,“交行已上报实施混合所有制申请”的消息一经媒体披露,市场立刻作出了在获得此类信息之后唯一正确的反应:周一,交通银行强势涨停,成交、持仓均达天量;周二,股票继续跳空高开,涨势依然强劲,而受其带动,整个银行股板块普遍走强,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光大银行等股票涨幅均超过1%。
交行很快对传闻作出回应:在7月29日的公告中,交行表示,“已形成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参与的股权结构,具备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下一步“公司正在积极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可行方案”。
其实,交行的行事风格素来有其特点。前几年毕业的应届生应该不会陌生,“交通银行管理培训生”一度是大学校园里受到毕业生热捧的求职去向。
“管理培训生一开始是外企的概念,当年在国企里面很少听说,”一名参加过当年交通银行招聘的研究生谈到,“而交行比较早就在国内银行里面搞这个项目了,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洋气、国际化。”
事实上,“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国企,是这轮改革试点中的排头兵。
“国资委确定的6家试点央企,是从众多的申请企业里面精挑细选的,”一名国企高管此前透露道,“条件算得上初步具备。”
其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承担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试点。而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两家央企由于本身身处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市场化步伐早已迈出,旗下的不少子公司已经大量引入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雏形初现。
中国建材集团也在随后披露了大致的三个改革方向:首先,在股份公司层面优化股权结构,建设规范的混合所有制型的上市公司;其次,在所属业务平台层面积极引入财务投资机构,实现所有者真正到位;第三在生产经营企业层面,发展股东型管理层持股,形成3-5家员工持股公司。
“这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国有企业,市场是愿意相信其改革力度的,”一名投资界人士说道,“但有些炒作色彩更浓的,恐怕就不好说。”
他所提到的“炒作色彩较浓”,自然是指在此前地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一度出现“排队等买壳”的现象。“自然,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没啥实际措施的所谓改革,市场迟早看得到。”
三、醒酒汤:市场期待什么样的混合所有制
就像cocktail(鸡尾酒)和cappuccino(卡布奇诺)一样,混合所有制有不同的混合法,不是每一种都是市场的真爱。
如果像鸡尾酒那样,分而交融,和而不同,彼此映衬,这是一种混合法。
或者像星巴克的cappuccino(卡布奇诺)一样,水是水,沫是沫,看似一大杯,其实都是吹出来的泡泡,也是一种混合法。
市场对此自有判断。
之前,多地力推PPP、BOT等“公私合营”模式时,就有分析指出,有一些地方政府引进民营资本的初心,本是为了缓解一时财政压力,对于长远的合作架构模式、利益分配方式、彼此角色定位,并无全盘规划,甚至有媒体曝出政府不履行合同、合作民营机构利益受损的消息。
如是这样的“混合”,恐怕不是长久之策。也不是市场所期待的和国有企业的那种“邂逅”。
按照财科所贾康的观点,混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之下,也就是股份制的框架之下,形成不同来源的股东即股本持有者,它们在一个一个具体的市场法人主体内部,以混合、合作的方式形成有潜力、活力最大释放的稳定机制,来寻求共赢和多赢”。
可以看到,其中的制度保障乃是“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框架是“股份制”,彼此关系是“合作”,落脚点是“共赢&多赢”。
从另一面来讲,混合所有制中可能有大小之别,但不应有“主客”之分;应该有权责利之辨,但不应有“主被动”之说。
“真正市场看重的,是破除体制内外之别的概念,”一位市场人士说道,“机会平等,开放决策,有股无类,这才是重点。”
作者:庞瑞,财经栏目主编,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