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永杰
日前,小米公司去年12月在台湾举办红米手机网络抢购活动时因虚报商品数量遭台湾“公平委员会”60万新台币(约12.4万人民币)罚单的消息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认为,小米被罚是因为在公布抢购消息后又发了F码,导致最终抢购池里的手机数量与宣传不符,而小米在正式的致歉声明则表示,真实原因只是销售总额仅比公告数少卖了30台……公关上的口水战本文暂且不表,我们单来看看小米在国际手机市场上究竟占了多大的份量。
就在小米昨日遭罚的同时,数据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小米瓜分了5%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单季度销售了多达1510万部手机。相对于去年1.8%的市场份额,小米目前在手机市场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了5.1%。这个市场份额仅比排名第四的联想少了0.3的百分点,比进入三甲的华为少了1.7个百分点。对于一家仅仅成立4年,涉足竞争如此激烈产业的小米,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
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不仅是因为自小米成立之初就始终是在争议,甚至是谩骂中成长,重要的是,目前的小米已是初长成。当然我们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和出货量(毕竟在这方面,“中华酷联”,尤其是其中的华为和联想现在依然排在小米的前面),而是小米在品牌忠诚度、生态系统、利润率等这些事关未来能否具备持续发展动力指标上已经与华为、联想等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
据移动分析公司Flurry最新调查显示,在过去6年时间里,平均每个iPhone用户在App上所耗费的时间,要远多于Android用户。然而,在其于2014年1月进行的23000例随机取样中(中国市场),却发现小米更要领先于苹果和其它Android设备。即如果以iPhone作为基准(100%),那么小米用户的人均App时间比前者还要高出7个百分点。三星和HTC用户在应用上所花的时间,则比iPhone用户分别少14%和27%。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用户在App上所耗费的时间是衡量该品牌手机用户粘性和生态系统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此外,在过去第一个季度中,Kantar面向15000个个体进行了连续的研究分析显示,大概5%的新增小米用户是从iPhone用户转变而来的;17%的新增小米用户此前是三星用户,21%的新增小米用户以前是华为、中兴、联想、酷派用户,18%的新增小米用户此前是诺基亚用户。不知业内看到这个分析作何感想或者得出什么结论,我们认为,用小米在中国市场攻城拔寨来形容最为贴切。另外,有分析称,虽然华为、联想在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上领先小米,但在利润率上则是小米最高。而在相关品牌忠诚度的调查中,小米也是名列前茅。当然,我们上述小米的优势还仅限于中国市场,也是为何业内人士认为小米很可能在不久将来拿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头衔的主要原因。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智能手机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市场,但它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中移动日前500元4G手机的推出,酷派、中兴等千元4G手机的发力,都预示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只会愈演愈烈。而这种竞争的结果将会给各个手机厂商以盈利上的压力。这也是为何今年,主流中国手机厂商纷纷进军海外市场(主要是新兴市场)的主要原因。
来自IDC对于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统计显示,华为在中国市场之外的Y系列廉价手机也在很多地区飞速增长,而一直持续扩大其全球市场,第二季度的结果证明了华为的势头生猛。与此同时,尽管联想智能手机的海外市场出货量尚不足5%,但在今年第二季度,这一比例增加了两倍,尤其是在金砖四国市场,其出货量均出现大幅增长。由此不难看出,除了中国市场之外,华为、联想在海外市场已然展开了攻势,且小有斩获。与之相比,小米还只能算是刚刚布局,重要的是与华为、联想相比,小米显然缺乏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尤其是对于海外市场的游戏规则的理解和应对上。要知道,华为(电信设备、功能手机)、联想(PC)都以自己的相应的产品在海外市场打拼多年,期间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都需要同样要进入,且初涉海外市场的小米好好研究和借鉴。
不可否认,今天的小米与成立之初的小米已然是初长成,甚至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但随着其走向海外市场,之前在中国市场适用的游戏规则及取得成功的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小米不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其在中国市场发展模式的效果势必会被稀释,如果处理不当,出现负面市场效应也不是没有可能。
俗话说:防微杜渐。随着小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其在海外媒体的曝光度频频增加,诸如此类可能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小事都都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甚至功亏一篑。所以,我们提醒小米,拿出更认真,甚至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走向世界,方能继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