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杰:MH17揭开混乱的大幕?

谁击落了MH17?无疑这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很不幸,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有答案了。

MH17的真相,已经卷入到冷战以来,最为复杂脆弱的地缘政治游戏中去了。作为当事一方的乌克兰前途未卜,又怎么会有能力和意愿调查真相呢?更为悲哀的是,受害者尸骨未寒,人们争论的焦点已经从MH17转移到乌克兰的局势,尤其是俄罗斯要在这次空难中负的责任。

“跑题”本身反映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何处,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说中,也是大段在阐述乌克兰局势,而这些争论的背后则折射出当代国际政治的”真相”。

(北京时间7月17日晚,马来西亚航空MH17客机在乌克兰境内坠毁,机上298人全部遇难。图为飞机被击落的想象图。)

乌克兰正一步步跌入失败国家的行列,因为其危机应对的能力令人质疑。MH17被击落之后,现场已经被严重破坏,受害者的财物被洗劫一空,黑匣子在何处依然是未知数,更悲哀的是基辅政府与乌东南部的反政府武装并没有停火,也谈不上联合调查MH17的真相,而是互相扯皮、彼此指责。基辅政府、反政府力量以及俄罗斯三方进行了一行激烈的国际舆论战,希望自己能够”脱责”。

现在各方释放出来的信息并不足以构成某一方成为”凶手”的直接证据,但是依靠想象可以形成不同的版本。美国和乌克兰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乌克兰叛乱分子和俄罗斯,比如说东南部的反政府力量已经获得了”山毛榉”导弹,而且飞机被击落之后又导弹发射车的视频流出来,导弹少了两枚,乌克兰军方侦听到电话的对话显示,有人认为击落了一架乌军运输机。更为重要的信息是,在可以发射导弹的范围内,几乎都是反政府武装的地盘。凡此种种都指向了反政府力量,相反的信息也出来了,比如乌克兰航管部门要求MH17降低飞行高度,也没有邀请它们避开战区。对于乌克兰和美国的引导,俄罗斯对乌克兰提出了十大疑问,除了技术性的问题之外,还有一条就是2001年乌克兰军方击落客机之后一直”抵赖”的态度。

若乌克兰明知反政府武装已经有了技术先进的防空系统,却不警告马航绕行,甚至要求飞行高度降低,而反政府武装则将MH17当作乌克兰运输机给击落下来,这样的可能性是不是也存在呢?反政府武装专业的导弹操作技术并没有一流的情报信息匹配,造成了这样的惨剧。这只是一种假设,若是如此,乌克兰两派力量都需要为MH17的298个生命负责。

抛开具体的责任者,MH17的悲剧来自乌克兰的动乱,它不幸成为冷战以来世界政治博弈的最前沿,而且多方博弈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短期内看不到乌克兰局势会缓和的迹象。它要回到一战前还是处于新冷战的夹缝之中呢?无论哪种历史的”重演”,乌克兰都会是自觉与不自觉的牺牲品。

100年前的七月,欧洲正在为一战做准备,这一场”不情愿”的世界大战,与其说大国蓄意为之,不如说危机管控的失败,当英国不得不放弃中立立场的时候,欧洲大国绝望地陷入了一场混战之中。现在的乌克兰是不是也有几分相似呢?

第一点,大国难以主导小国,但是大国彼此之间认为它们有这种能力。奥巴马发表演说,其中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指责普京没有管好乌克兰东部的武装分子,即便普京表示对这些武装分子也不满意,但美国和欧洲的应对之策就是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制裁有效或者合理的假设就是普京是乌克兰东部反政府力量的幕后支持者,而且这些武装分子在普京的掌控之下。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制裁非但无效,而且只能进一步恶化美俄和美欧关系,让大国之间的对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普京是不是乌东南部的反政府力量的大BOSS呢?至少不能完全肯定。MH17被击落之后,普京第一时间出来讲话,将矛头指向了基辅政府,认为马航的悲剧源于政府军对乌克兰东南部的不断镇压。此前普京呼吁基辅政府能够与反政府武装好好谈判,但是被拒绝了。从普京的表现可以看到乌克兰局势的一些端倪:普京并非乌克兰东南部武装分子的铁杆支持者,也未必希望乌克兰分裂,因为如果乌克兰能够保持完整(克里米亚除外),普京可以通过政治、经济以及与乌克兰上层的关系”羁縻”乌克兰,但是现在撕破脸皮之后,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这对俄罗斯是不小的损失。正是基辅政府的强硬表现才刺激俄罗斯”反击”,如果不能控制乌克兰,那至少要保住现在反叛两个州,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乌克兰内战的武器装备水平大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MH17的悲剧则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反政府力量并不完全在莫斯科的掌控之下。那普京控制了他们岂不是更危险?并非如此。普京是以国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反政府力量却从自身利益考虑,如何在基辅和莫斯科之间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小国左右大国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刺杀斐迪南大公并非塞尔维亚政府的主意,而是政府之外的激进分子,这些激进派对政府总理帕希奇的地位也构成了威胁,因此并不能说塞尔维亚政府是凶手。对于一个脆弱的国家,政府并不能控制以及分子的极端行为。这需要的市政府之间的合作,但奥匈帝国执意惩戒塞尔维亚政府,最后通牒之后,变成了一场军事动员的竞赛,欧洲的战争机器被发动起来。

(乌克兰民众在基辅街头为遇难者祈福并示威,纸牌上写着“普京是杀手”。)

乌克兰内战双方都有自己的外部支持者,而且这两派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大国政治的间隙中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当大国之间的信任基础被破坏之后,被小国牵着鼻子走也就难以避免了。而现在美俄关系已经降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而且是持续的冰冻期,虽然两国元首经常通电话,但更多的是互相指责,这样的沟通并无益于局势的缓和。另外对立的情绪已经起来,彼此都要带着眼睛看对方,既互相恐惧着,同时又怕失掉自己的”小朋友”,美欧现在对基辅政府的支持越来越无条件了,而莫斯科也不可能放弃乌克兰东部的反政府武装。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局势迅速恶化,就像100年前的七月一样。萨拉热窝的枪声击碎了了欧洲大国本来就脆弱的信任关系。

如果相关各方不寻求危机管控的机制与途径,而是彼此恐吓与指责,那么非但MH17的真相难以浮出水面,而且会让乌克兰局势继续恶化。MH17本身就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欧洲的动乱已经让亚洲的航班成为牺牲品,欧亚地缘政治已经连为一体,乌克兰将成为欧亚联动的一个样本。1905年日俄战争在欧洲一端引起的回响就是让俄罗斯加强了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1908年波黑危机,接下来就是在一战前,俄罗斯与奥匈帝国毫无妥协地对立,结果一场大战爆发了。

历史不会照着原来的版本重演,但是却惊人的相似。俄罗斯与反政府武装V.S.美国加基辅政府,这种对抗越来越明显,而欧洲也在近期更加偏向美国一方,放弃了之前的游移,日渐鲜明的阵营是走向一战还是冷战呢?一战的场景已经不可想象,但乌克兰内战的持续何尝不是一战剧情的现代版呢?因为核武器时代,大国战争已经不可想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乌克兰成为新冷战的前沿,就像当年的德国一样,乌克兰内战被暂时冻结起来,代价就是乌克兰的分裂状态被大国所承认。

冷战的前提是激情得以控制,就像当年西德总理勃兰特一样承认分裂状态,但目前乌克兰显然被激情控制着,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政客们会选择激发和利用民族主义,波罗申科上任之后短暂的缓和政策已经被导弹和飞机取代了。另外,美俄之间的戒心太重了,加上彼此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经历,这种历史的经验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将对方的任何举动”妖魔化”。

(马航惨剧发生后,普京在一次国内经济会议之前为马航MH17坠机遇难者默哀,并称“如果乌克兰东南部没有战火重燃,惨剧就不会发生”。)

MH17不幸成为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回潮的牺牲品,冷战中遭遇重创的俄罗斯以这种形式回归大国地位,究竟是福还是祸呢?美俄对抗确实可以缓和美国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但是需要关注到的是,地缘政治复活的推动者不仅是美俄,还有其他中等强国,美国顾此失彼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让中等强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在全球层面,金砖国家开始机制化,金砖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挑战了欧美主导的金融与经济秩序,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大多边机制将或可对冲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在地区层面,东亚、中东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缘震荡,而且不同的地区之间冲突形成了一种联动。若是如此,那乌克兰以及MH17可能就是新一轮全球混乱的序曲。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