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可以复制的建筑,无法克隆的文明

旧的打破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审美取向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就凌乱了,让伪文化大行其道,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迷失,缺乏文化自信。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包括鸟巢国家体育场、上海金茂大厦、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台北101大厦等知名建筑成为新一批的“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委会成员、著名作家刘心武表示:“中国建筑的标准化生产,致使城市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

  相信很多人对刘心武所言有直观感受,比方我们在各地转一圈,会发现绝大多数城市的建筑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火柴盒”,没有什么地域差别和文化差别。甚至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也会发现大量与城市雷同的建筑,转了一圈,仍然感觉还没有走出自己所生活的城市。

对此我曾很纳闷,过去,在农业文明时代 ,北京有四合院,安徽有徽派建筑,山西有乔家大院式的晋式风格,苏南有江南园林……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样式,现在除了当成文化遗产来保护的古建筑、古民居外,有特色的新式建筑乏善可陈。

如果说新式建筑有什么别样的话,无非是抄袭古人和洋人,比如北京的建筑会弄个西瓜皮戴着,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照搬西式建筑,甚至把别人的城镇“按原尺寸复制”过来,但也徒具其表,因为它不符合中国风水,与四周的人文自然环境显得不协调,你可以复制别人的建筑,但无法克隆别人的文明、文化,那仍是一些死的、空洞的、没有灵魂的建筑,最终逃不脱“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结果。

以古为尊、以洋为美的原因之一是“没文化”,就是说没有与现代化相协调、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建筑文化理念和创新,旧的打破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审美取向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就凌乱了,让伪文化大行其道,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迷失,缺乏文化自信。

我们说古代建筑是有其自身文化的,譬如传统文化讲等级,传统建筑也是有等级的,单以屋顶式样一项而言,四面坡顶多为皇室和庙宇专用,歇山顶多是达官贵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为硬山顶,等级森严,严禁违礼僭用。

又譬如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自然环境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建筑样式,达到既便于生活,又与环境浑然天成的效果。如西南阴热潮湿,建筑依山而建,虚空而筑;西北地方干燥少雨,则掘穴为窑;江南水乡湖泊纵横,建筑多傍水而筑,与小桥流水为伴,各地都特色鲜明,一望而知。

现在“城市化”、“新农村”轰轰烈烈地推进,建筑也千篇一律起来,地域特色被淡化,独特性无从谈起,目之所及,总是缺少一些美感。

时移世易,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化去其糟粕,在建筑上肯定不宜再搞等级森严,但传统建筑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包含了伟大的智慧,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建筑在选址、布局、结构、色彩风格等方面应该大胆地表现地域的独特性,使建筑丰富多样起来。

对于已经掌握了新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的现代人来说,要建造出高质量的建筑并非难事,难的是创造一种现代化的建筑文化。怎么汲取古人和洋人的文化智慧,又与现代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中国气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一代代的建筑师多一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过,据我从一个搞建筑设计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中国建筑缺乏中国气派,也跟开发商疯狂追逐利润有关。因为越是标准化作业,越容易节省成本,可以节省设计费用,建筑难看、千人一面就成了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此,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新,所谓中国气派更是免谈,除非是标志性建筑,才会舍得花大钱用于设计,一般的建筑只好“惨不忍睹” ,一幅没文化的样子。

作者:廖保平,笔名西越,知名评论家、作家、诗人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海阔天空说道:

    这篇文字比较不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