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宋绍兴年间,这一天正值端阳佳节,姑苏城著名的药房保安堂大门紧闭,老板许仙和老板娘白素贞正在内室把酒言欢。听人们说,端午日当正午时分,喝下一杯无公害的有机生态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许仙信了。于是,那许仙把个娇滴滴的美娘子灌得迷迷糊糊,结果现出原形活活吓死了许仙。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端午节被看做是五月的开始,“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以五月初五为“九毒日之首”,民间甚至有“躲端午”的习俗,即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痴情的白娘子只道朝朝暮暮,无奈吓死了丈夫,反受多情之累。
《续齐谐记》和《太平寰宇记》都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和吃粽子的习俗: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后,人们投食于水祭之,然而常年所遗,皆为蛟龙所夺。于是人们用楝叶和彩丝缠裹做成粽子,蛟龙忌惮此二物,从此再无侵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已。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东京梦华录》卷八)
然而《三联生活节气》指出,屈原死于端午的说法并不确实,根据屈原绝命辞《怀沙》首句“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孟夏为夏天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四月,与端午无关。虽然如此,民间吃粽子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难怪唐代诗人元稹看到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欢乐场面,不由得慨叹:“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阳气自端午之日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强,是阳气强盛的顶峰,又是阴阳变化的开始。而周易中的泰卦是正月,它的极限就是代表四月的干卦(六爻全阳)。到了五月初五时,开始“泰极否来”,所以,古人很重视这个转变,而且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辟邪、收敛、养晦,除去不祥之气。《燕京岁时记》载: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详,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节之际,古人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在荆楚之地,人们用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编织成人形,称作“艾人”或“艾虎”,悬挂在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自此,形成人们于端午节在大门上挂艾人的风俗。
南宋人也“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西湖老人繁胜录》卷三)。明代诗人瞿佑专门为此赋诗: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
“五月五日,集五彩缯为之辟兵”。古人在手臂上系着五色丝织物,祈求不发生战争、不产生瘟疫。到宋代出现各种百索,有彩线的,有珠子的,给儿童系在头上。明清时衍化为香袋,内装香料,做成各种外形,年轻的妇女和小孩佩戴,既有药用价值,又有美观作用。
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中提出,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赛龙舟是端午重要节俗之一,该俗一说是为怀念屈原,如《续齐谐记》称:“屈原以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当时以舟楫拯之,今竞渡是其遗迹。”而吴地划龙舟则是为纪念伍子胥,如《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后来,人们划龙舟渐以玩耍游乐为目的,到了明代,赏龙舟亦曾流行于明代宫廷。按《菽园杂记》载:“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
明代知名音乐人石庞有一年到扬州采风,时值端午,客途寥落,只好寄情于吃——“排列着肉和鱼乍。饮香醪杏花,饮香醪杏花,有紫啾啾鸭蛋儿圆似木瓜。吃香泉露芽,吃香泉露芽,有冷冰冰水粉儿凉似西瓜。蓦然的醉了时,昏在葫芦下。爱清风阵阵,窗缝斜刮。”
好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