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歌手陈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欢迎“陆客”赴台,并讽刺大陆人上厕所不关门。这番言论激起大陆网友强烈反弹,发声抵制陈升来大陆。稍早前,香港艺人杜汶泽“有本事阻止我来大陆”等言论,同样遭到内地网友抨击,其参演影片遭到抵制,票房惨淡。
作为明星、艺人,在公共场合发表带有地域、族群歧见的言论,这明显是一种政治不正确。无论这是否他本人真实想法,这种表态方式都是错误的。公众人物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影响广泛,语带歧视不仅对他人不公正,而且可能造成事实上的侵害。
这一点,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公共交往的惯例。如果有人在公共场合中发表涉及种族、性别、宗教或身体等方面的歧视性语言,后果将会很严重。例如,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因一句“女性学理科天生不如男性”,遭遇公众激烈批评,最终黯然辞职。更多地使用中性语言,表达个人观点时注意避免构成歧视,这应成为公众人物的自觉意识。
即便作为个人观点表达,陈升、杜汶泽的言论也存在不少错误。如陈升讽刺大陆人上厕所不关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偏见。就算他曾经见到过这种情形,也不能把个例上升为普遍现象,进而一刀切地否定“大陆人”这个整体概念。至于杜汶泽,他的话更多是一种情绪化发泄,逻辑混乱不说,而且充满怨念。这本身就不是正常表达观点的方式。
不过,无论陈升、杜汶泽等人说了什么,这也只是他们的个人表达,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把他们作为台湾人、香港人的代表。哪怕是他们自己,大概也不会有这种代表多数人的想法。社会如此多元,观点迭出、意见分歧也属正常。大陆网友不必把这种个人声音无限放大,更不可把观点争论上升到地域之争。这同样是一种不理性做法。还可以说,因为杜汶泽的个人言论而抵制他参演的电影,这不免矫枉过正了。
但不能忽略的是,针对陈升、杜汶泽等人言论而引发的网络激辩。由于参与论争者众多,观点各有不同,这反倒具有一定典型特征。从这几场论争,加上近来发生的大陆儿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台湾反服贸事件,可以看出,三地之间的民间互动确实与过去相比确实有所变化。
简而言之,台湾、香港部分民众对大陆游客纷纷拥入,有着一股焦虑心态,而部分大陆民众对两地出现的批评声音,则抱以较为强硬的姿态。台湾、香港部分民众的想法是:你们来到这里,打破了我们的平静生活。部分大陆民众则认为:我们给你们带去了经济收入、就业保障,不可以这样对待我们。梳理陈升、杜汶泽等人言论,其中就隐含着“不欢迎你们来”的意思。虽然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三地部分民众之间的微妙情绪,大体由此衍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应该说,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既涉及香港、台湾地区民众如何面对大陆经济崛起的问题,也涉及大陆民众站在“经济高地”上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同时还涉及三地人文理念分歧的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讲,大陆过去是依赖台湾、香港“输血”,而随着大陆经济崛起,逐渐介入两地经济生活,这难免给两地民众造成心理落差。从文化交流层面讲,过去大陆年轻人对港台流行文化趋之若鹜,但在今天,一些港台明星、艺人反倒要北上“揾食”,这可能让一些人心里不爽。从日常交往情况看,台湾、香港城市文明相对成熟,而部分大陆游客虽然怀里揣着大把钱,在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上却有所欠缺,这导致了一种“人文的冲突”。还可看到,有些大陆游客到了香港、台湾等地一看,发现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发达”(高楼大厦还不如北京、上海多),这更可能增加了部分大陆客的“傲娇”心态。
但不管问题出在哪里,一味采取激烈对立,片面抵制不同声音,并非良性沟通的途径。对于香港、台湾地区部分民众,指责和抵制大陆游客,这无助于化解自身困境。把大门关闭起来,香港、台湾也不可能变成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桃花源。对于大陆部分民众而言,互相指责、谩骂也只是“秀下限”,更可贵的品质是善于反思自身不足,加以改进。矛盾要靠沟通化解,情绪要靠交流疏解。只有持续深入交流,才能更好地缓解三地出现的微妙情绪,增进文化认同,使三地关系迈向新境界。
如何既让世界看得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又让世界看得一个文明发展的中国,这就要用“文明”说服世界,而不是用“金钱”和“拳头”说话。这也是国人应从近代中国历史中汲取的经验。
作者: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