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们的奥德赛归来记 —— 《醉乡民谣》影评

如果你第一遍看《醉乡民谣》的时候,这个画面大概会让你心驰神漾:

纽约独立音乐人最喜欢扎堆的“煤气灯”酒馆里,Jim,jean和朋友三人慢慢摇摆身子,悠悠地唱到“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Lord, I am three, Lord I am four, Lord I am five hundreds miles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再这么销魂地摇摆下去,那个美国60年代的黄金民谣期就要劈面而来了。

尽管男女主角的目光始终未曾交汇,但是所有观众都知道这正是唱给那个不会归来的音乐Loser勒维恩。因为其中还有一句关键台词:“身无分文,空空行囊,我不能如此还乡。”

这是一部站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回望并召唤那些1960’s美国民谣孤独灵魂们返乡归来的电影。而“归来”则是科恩兄弟偏爱的电影主题。《逃狱三王》,《老无所依》都涂抹了有这层暖光釉彩。

但是如果第二遍看《醉乡民谣》则会不同。开场的五分钟就直接暗示了勒维恩的命运:命运这尊大神不知道躲在哪里,随时随地就会跳出来狠狠揍他一顿又一顿的倒霉蛋。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勒维恩摇着脑袋唱了3分55秒,接下来就是巷子口被一个看不清楚面部的家伙狠狠揍了一顿。对方嘲讽了一句:“你个靠嘴吃饭的家伙。”之后扬长而去。这个开始同时也成为了电影的结尾,最大的区别是前一次勒维恩被打得起不了身,而最后那次看见家伙扬长而去,他还会嘴角一笑,道一声法语的“再见”。

和自己泥潭深陷一般的个人命运再见?还是坦然接受如此之不堪命运?如果把开头当做一个航程的开始,那么结尾就是这个民谣歌手在60年代纽约个人航程的重点。这短短的一周就是他生命的缩影。他的命运不会再有任何改变,无非是变形挣扎。

科恩兄弟在电影中好几次暗示了主人公在浮华世界里的个体命运航程,勒维恩出生于一个水手家庭,父亲在业内很有名气,也希望他子承父业继续当水手,一个在勒维恩眼里不过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职业。他因为音乐才华而急于摆脱码头水手航行证这些鬼东西。但是艺术世界的朝不保夕让他只能回头上船,可是偏偏没钱又只能折返回到煤气灯继续表演。

在踌躇街头的时候,勒维恩为一张电影海报而久久停留,那是一部迪斯尼的电影《奇妙旅程》,讲的是两狗一猫依靠本能在冰天雪地里横跨200公里的迁徙故事。科恩兄弟在这个无关痛痒的海报上停留了如此长的时间,以至于我们相信这群动物给了勒维恩继续艺术航行下去的勇气,猫犹如此,人何以堪?但是事实上他除此之外也别无选择,他压根回不去水手的生活。

与其同样搞砸周遭的一切,那还不如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他心里是就是这么想的吧?

导演也许觉得这些还不够特意加了一个重要道具:大黄猫。在电影的开始,晨曦明媚,镜头里一只可爱的长尾巴黄猫入画,暖色光源。这只猫叫尤利西斯。为什么对什么都不在乎,甚至对搞大自己哥们女友肚子都满不在乎的勒维恩会对这个叫尤利西斯黄猫不离不弃?无家可归的他在朋友家沙发上睡了一夜,早上要出门,这只叫尤利西斯的大黄猫窜了出来。从此这只猫就和他的流浪命运一样成为了原罪。光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其实这个黄猫有点典故,拉丁文“尤利西斯”和西方返乡归来文学的重要鼻祖希腊神话《奥德赛》主人公“奥德修斯”其实是同一个词。打个不太恰当地比方,就相当于周树人和鲁迅的关系。

【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奥德修斯”(希腊语:Ὀδυσσεύς,转写为:Odysseus)也作拉丁文“尤利西斯”(拉丁语:Ulixes,转写:Ulysses)】

大黄猫尤利西斯最终还是会回到中产阶级的温暖家庭,这才是命运给它剧情设定。恰如对于勒维恩来说,刚才台前风光,回头后巷挨揍是他的人生剧本一样。

在表层上,偶然因素是勒维恩悲剧的起源,偶然关了门,猫跑丢了,偶然戳破了避孕套,女人怀孕了,好不容易接到活儿了,偶然间火车驶过,什么关键信息都没听到……

但其实,从他选择了艺术生涯开始,从他开嗓唱歌的那一秒,这样的生活就如跗骨之蛆那样如影随形。电影最后,在煤气灯酒馆里出现了地标型人物鲍勃·迪伦(Bob Dylan):六十年代大洋彼岸的张国荣,欧美音乐界的李小龙,民谣黄金年代的万千恩宠。

他的成功是偶然因素,而绝大部分身怀才华的文艺青年们,而勒维恩的个体命运才是普遍出路。其实,这里插一句,勒维恩原型是纽约歌手Dave Van Ronk,电影里的所有歌曲几乎Ronk都唱过,其实他也不算太失败,他的吉他独奏可是相当出名,他的Last call这首歌直接启发了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小说《酒店关门之后》,《醉乡民谣》的英文原名Inside Llewyn Davis就是向Ronk的一张同名专辑致敬。

回不去现实世界,进不了艺术殿堂,卡在中间,回望两边,这才是普通文艺青年们的普遍命运。

好在即使知道了这些,文艺青年们也不必泄气。如果连以为自己就是鲍勃迪伦的勇气都没有,那又何苦从事文艺?

为了当不了Dave Van Ronk,也成不了Dylan的我们。作为安慰,科恩兄弟继《逃狱三王》之后,再次用一张百听不厌的电影原声大碟温暖了大家的耳朵。

作者:张冠仁,作家,编剧,曾任大学教师,后留学深造,如今回国,右手写字影视,左手互联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