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到底有多英明?

 有关中法战争,鸿章表现得到底有多英明?一是已具有了初步的地缘政治观;二是对国际游戏规则有大致的了解;三是一定程度上的知已知彼;四是军事上很有战略眼光;五,鸿章好歹还算是个大忠臣;最后,战与和,鸿章期望上级领导自己拿主意。

李鸿章到底有多英明?

——中法战争前夕李鸿章对中法战事的考虑

文/端木赐香

中法战争前夕,清政府屡次给鸿章下密谕,责他统筹全局。为此,鸿章于光绪九年五月十二日(1883年6月16日)上《法越交涉事端重大 遵旨妥筹全局摺》。细看摺子,发现鸿章挺英明的。

一、鸿章已具有了初步的地缘政治观。他知道,越南乃我滇、粤屏蔽。越如为法所并,滇、粤顿失屏蔽不说,红江为滇越相共,矿务乃法人所涎,将来纷争必多,边患无穷矣。一句话,他也知道唇亡齿寒!

二、鸿章对国际游戏规则有了大致的了解。他说,1874年,法与越签订条约,“认越为自主之权,无论何国皆无统属,复声言法国愿遇事帮助。” 现在,越法业已开仗,滇粤兵已驻越者,尚可曰自卫。现在再增客兵,明显的援越拒法嘛。如此一来。恐不待中法兵交,彼必派兵北犯我津沽了。对此,鸿章总结为:“我军不战,无以助越,战则必舍越而图我。”

一句话,鸿章知道,我们援越,师出无名。而且,向越南派出志愿兵,这种自欺欺人、坑人又坑己的损招,他还想不出来。

三、鸿章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知已知彼。有人说,法人并越之念不坚,中国如出重兵,必使之俯范。鸿章对此表示不同意见,说,1871年法受德重创,上下卧薪尝胆,正图拓地立威呢。我若虚声吓之,不一定能吓着人家,我若重兵临之,内地越发空虚了。

老头儿知道,中国兵仅能用来吓唬中国百姓。

他还说,外国“国有急难,可借商民之财力以资敌忾”,而中国,“官与商民隔膜”。

这老头儿,快看到问题的实质了,专制的腐朽政府,从来不是,也永远不是民意政府的对手,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心向背吧。我觉得,鸿章在这里有故意客气的可能,所谓的官与民隔膜,他只能点到为止。总不能跟皇上耍二百五,直言中国所谓的德治从来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吧?

四、鸿章在军事上很有战略眼光。他说,中国的海疆自广东迄奉天,口岸林立,所以得预为筹备。天津、北塘,他守了十余年了,虽不敢说万无一失,但大致差不多。至于其它海口,有些未布置,有些处处漏洞。并举例说,当年林则徐拒虎门,而敌从定海入浙,入苏。僧格林沁拒大沽,而敌从北塘入师。此尚言其近也,我出兵助越,远离国土,法若攻我内地,我顾此失彼,就完了。他最后的结论是:“盖使越为法并,则边患伏于将来;我与法争,则兵端开于俄倾,其利害轻重,较然可睹。”

英明吧?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历史后来者也顶多能看到这一步!

五、鸿章还算是个大忠臣,摺子里处处是苦心与忠心。众所周知,大清当时不缺的是愤青与愤老,这帮人大都是文臣,并不懂军事,却人人主战。比如秦钟简,对李鸿章不说开战“只知言和”很有意见,说:“且和,尽人所能也。”

言下之意,谈和谁都能谈,我秦钟简都行,何必用他老李呢?他最后请求皇上与皇太后,让鸿章退休回老家吧。

而鸿章在战与不战之间确实为难,他说:“伏念皇太后圣躬甫愈,皇上正在冲龄,臣不敢畏葸……,亦不敢激烈而掷天下与孤注”。

一句话,左右为难。不战,对不起老娘们和小皇上,战,又怕学了寇准,“掷天下于孤注”。

“掷天下于孤注”,典出自寇准。真宗年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挥军南下,真宗吓坏了,大臣们都说跑吧,只有寇准说不能跑,皇上跟我亲征。皇上说,那我去后宫说一下。寇准心里想,皇上一去就回不来了,遂半带强迫性地拉着真宗到了澶州城下,结果宋军士气大振,打了胜仗,真宗乘胜签订了城下之盟。这次赌搏成功了,真宗更敬畏他老寇了。

一天,真宗召见大臣,老寇未等散朝先行一步,真宗目送他离去,一旁的王钦若说:“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否因为他有保卫社稷之功?”真宗点头称是,王又说:“澶州之战,陛下不认为是耻辱,反而认为寇准有功于国,这是为什么呢?”真宗一听傻了,问:“为什么呢?”王钦若说:“兵临城下订盟,为《春秋》所耻。我们的澶州之战,就是城下订盟。以陛下大国皇帝这样的尊贵的地位,而订城下之盟,还有比这更大的耻辱吗?”真宗一听,说得也是。王钦若继续发表股评:“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钱的人在钱快输光的时候,就把剩下的钱全拿出来做赌注,这就叫作孤注。寇准让陛下亲征,就是拿陛下作孤注一掷,陛下想过它的危险性吗?”

陛下一想,他奶奶的,还真是这么个理儿,危险死了。结果寇准被贬。鸿章是熟读历史的,知道这段典故,更知道自己的赌运不见得比寇准好,何况寇准那次赌搏,双方毕竟是同量级的,不象现在,一方永远没长进,还停留在原始水平,一方已经是近代化国家与民主政府了,好比65公斤级的举重选手挑战85公斤级的,那可不是玩的。

六、摺子的最后,鸿章期望上级领导自己拿主意:“圣明裁断抉择施行”,等于把球又给踢了回去。并且说“总期庙堂之上,成算先操,则臣下秉受宸谟,自可中外如一,始终如一,不致朝三暮四,贻误将来。大局安危所系,必宜先事通筹,方可临时操纵。”

最后这一段更见鸿章苦心。鸿章没有发球权,球在皇上与太后手里,但是从道光以来,大清的皇上都是在战与和之前忽悠来忽悠去的,作臣下的,被忽悠得找不着球,主战的林则徐充军了,主和的琦善全家被抄了,不好玩儿啊。

如此不好玩,鸿章居然玩得还算不错,如果不是天纵英明,估计早把自己玩完了。马关条约之后,鸿章成了替罪羊,一边儿歇着坐冷板凳去了。他一靠边,满洲那帮以载漪为首的主战的蠢猪就站到了老太后跟前,他们搂个破球,嘴里含着义和团这副春药,亢奋得同时向11个西方列强宣战。结果大家都知道,早泄,老太后都被射到西北角了!

作者:端木赐香   历史顽主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曾国藩有个很有名的学生,也是曾国藩认为最好的学生,这个学生是谁呢?就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曾国藩年轻时也为浮夸的毛病苦恼,后来学会静,果然改掉浮夸的毛病,也获得意外的收获,静能生智慧,能思虑空明,看问题看得清楚。对人生的难题与困扰获得认识。

    有一句名言:“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虽简但是精辟。介绍人生经验时拓展来是:“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莫不皆然。”平庸基本因为惰,原来有才的人无所成就也因为一个字傲。

    李鸿章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于是李鸿章的父亲便让他投于曾国藩门下,李鸿章个子高,第一次进京时写诗,有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被人称颂一时。当时有名,志气远大,曾国藩一看就喜欢。

    虽然喜欢,但曾国藩看得出李鸿章与自己年青时一样志大才疏。李鸿章是个聪明学生,有许多点子让曾国藩都佩服。许多公文都是他处理。这时,年轻的李鸿章感觉不一样。受到器重就傲气了。

    当时湘军主要是湖南人,李鸿章这么傲,在湖南人群里显得非常独特。但曾国藩有容人之量,只有一点不能容忍。这就是睡懒觉。

    熬夜写东西,早晨就起不来,但问题是曾国藩治军严格,学习的是戚继光,严格治军,早晨五点多就得起。没仗也得操练。规定所有人包括幕僚都得起。但是李鸿章受不了,起不来,也得起。不过也能拖就拖。

    有一天李鸿章没请假但是也没起来。由于天气太冷了,又发现过了起床时间,索性不起了。又躺下来,睡个回笼觉吧。

    正在这时,听见有人敲门,

    李鸿章问:”谁呀?”但是,还是舍不得起床。

    曾大帅的亲兵说:”大帅请去吃早饭。”

    曾国藩规定所有幕僚与自己一起吃早饭。一个都不能少。以前李鸿章不愿意去,还记得请假,但是今天没请假,大帅就来请了。

    李鸿章反应地很快,保持原样不变,撒谎,装出好像偶感风寒的样子说:”今天早晨不去。”

    就在李鸿章刚准备睡着,又敲门了,亲兵说:”曾大帅说了,必须等齐,才能开饭。”

    李鸿章一听咯噔一下,不去,就不止难堪了。快速穿衣,跑到食堂,果然看见所有人都在等他呢。李鸿章进去,曾国藩什么也没说,一如往常,开始吃饭。

    曾国藩不但治军严谨,而且生平最看不得懒惰之人。李鸿章虽然是他的爱徒,可是有次实在是做得太过分了,再加上他以往的不良表现,大家都以为曾国藩肯定会狠狠地痛骂李鸿章一顿,但是没想到曾国藩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平静得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顿早饭吃得有所不同,曾国藩喜欢聊天说笑,今天一句不说,谁也不敢说话。结果,整个食堂不闻人语响。都不敢有动静,李鸿章想,这是自己导致的,突感压力大,紧张,半天,曾国藩吃完了。

    曾国藩这时站了起来,对李鸿章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做我的学生就得守一个诚字”。李鸿章霎时呆若木鸡。

    但是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好,李鸿章让曾国藩再也没有睡过懒觉。

    为什么曾国藩只说守诚字呢?

    晚清时期政治腐败,极其混乱时期。曾国藩得“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 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不若自习勤劳,犹可稍求一心之安”。天下败乱成这样子,作为一儒生,要担兴亡之任,更可怕的是人心的败乱,已不成样子,正本清源应该是一两个君子来正人生正社会之楷模。我愿意做这样的带头示范的君子。君子最重要的是诚。加大到血诚的地步。曾国藩愿意做这样的人。要做到,最应该防范的是傲与惰。

    像李鸿章,在湘军中为幕僚,因是学生,被器重,特立独行,是傲,睡懒觉就是惰。要治惰与恃才傲物,得守一个诚字。李鸿章知道这个诚对曾国藩意义有多大。所以李鸿章痛改前非,从来不睡懒觉了,从起早做起。

    惰就是懒惰,又不同,懒是什么也不做,而惰是惰性。很少人珍惜自己的时间。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惰就是做无聊的事。

    曾国藩怎么超越呢?就是勤。他小时也睡懒觉,被父亲痛骂一顿。这对曾国藩来说是刻骨铭心。一辈子再也不睡懒觉了。早起有三条好处:一是时间多了,就算比别人活得长;二是思路清晰,工作有效有效率;三是勤就能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他的家训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1.勤在个人,养生,儿子体弱,常写信告诉他不要吃药,他一生不相信吃药,药能治人也能害人。他的方子是饭后要走千步以上,扫屋清地,沏茶倒水,早起耕作,多种菜蔬。这些对养生。

    2.勤在个人养品,引发其他优良品格的形成。要五勤手脚口脑事,多问,多思考。

    二是:勤在家庭,家和万事兴。家勤也能万事兴。家庭成员都勤劳,他非常看重勤,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干的活。甚至女眷,嘱咐家人要干活,不要荒废日常生活。分四类食事家事细工粗工,交给老婆,要带头示范。老婆一生也是勤恳。除了官服,衣服全是女眷自己做的。

    三是:勤在团队。意义重大。带兵最看重这个。清末官僚全没骨气。“鄙人近岁在军,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打胜打败无所谓,看重的是树立勤奋的典范,他能做到,大家就会跟着做到,就能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他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体不好,休息三四个月,自悔到什么地步?日记中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

    曾国藩小时候是笨小孩,但是,他却靠着一个”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世上没有天才,也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唯有自己勤劳才能补拙。才能养成好习惯。当别人功名成就,有所作为时,只是他的付出与坚持你不知道而已!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