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鹭:“吃空饷”现象为何卷土重来?

“2013年河南省治理‘吃空饷’,省直机关清理87人,查纠违纪违规资金63.8万元;省辖市清理22280人,查纠违纪违规资金11843万元。”1月27日上午,河南省纪委、省监察厅、省预防腐败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上述信息。“光拿钱不做事”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这种不劳而获的事情,却真实地存在于一些党政及事业单位中。(4月6日 新华网)

事实上,清理“吃空饷”已经开展数年时间,但屡清不绝。由于“吃空饷”涉及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且多数“吃空饷”事件与“在职当权”领导有直接关联。因此“吃空饷”的人员若非内部知情者,一般难以及时发现。这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长期吃着“皇粮”,享受正常的工资、津贴、奖金,违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挫伤在职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流失,已成为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严重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笔者认为, “吃空饷”原因无非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权力与人际关系作祟,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制度再完善、再合理,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到最后只能沦为一纸空谈。强有力的监管是保证制度一致性的关键,相关部门可通过定期清查的方式加强监管,让治理‘吃空饷’活动常态化,也可通过提高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度、各单位人员编制的公开度,引导全社会参与到监督中来。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把信息分门别类,在主流媒体上公开公示,让单位一把手表态,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抓典型,严肃处理,公开曝光,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只有日常强有力的监管和法律责任追究到位,坚持依法公开治理信息,依法依规依纪处理责任人,才能从权力源头上杜绝‘吃空饷’现象的产生。

(文/回忆鹭)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