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饭局深似海”不应是官场常态

作者:晟达者

11日晚,罗平县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李安林的妻子发现,李安林死在家门口的私家车内。同车,李安林的同事黄树勇还在熟睡,当地部门已展开调查。(3月17日 中新网)

连日来,当地一直有种说法:李安林是醉死的,死前,他曾陪几名当地干部喝酒。虽然截至目前官方没有对此进行证实,但是纵观中国官场的饭局文化,再想想屡屡见诸报端的干部酗酒悲剧,心中不免泛起了些许悲凉。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情往来由来已久,同事、朋友、亲人的宴请是家常便饭,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然而,饭局在官场活动中却慢慢地变了味儿,“酒桌子上能成事”“一入饭局深似海”甚至成了官场“潜规则”,“和谁吃?去哪里?吃什么?”饭局里的大学问不一而足:从宾客的座次,到上主菜的时机,再到喝酒的奥妙,敬酒的先后等等,官场饭局俨然成了个别官员们的第二办公场所。

当然,“无酒不成欢”是餐桌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特色标识。然而,说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酗酒之无度,场面之震撼,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也不为过。说起喝酒,干部们犹如哑巴吃黄连,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喝:领导来检查工作,不敢不喝;招商引资谈项目,不得不喝;外出联系工作,为了“不驳”盛情,也只得舍命陪君子了。甚至,如今中国官场盛行的“酒文化”散发着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民间有顺口溜如此描述到:“能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不正之风,百姓尤为反感,苦不堪言。

其实,一些人给官场饭局披上了华丽的“外衣”,饭局背“学问化”的背后实则是一出出“权力变现”的丑剧而已。从表面上看,官场饭局的所谓学问,体现了一种尊重,一种感情化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投资罢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拿人手短,吃人口软,吃了饭自然是少不了的“开后门”“当掩护”;个别同志也打着“沟通感情”“联系工作”的幌子,大讲排场,大肆吃喝,生活奢靡,令人发指。确实,不良风气不仅给腐败浪费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久而久之,党员干部们更在觥筹交错、你来我往中消磨了个人意志,疏远了干群关系,严重破坏了党和群众的鱼水之情。

简言之,“一入饭局深似海”怎能成为官场常态呢?从根本上讲,不是官场饭局学问真就深似海,而是权力的边界模糊不清,只有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让其在阳光下运行,还有谁会借着“权力东风”大吃大喝、横行无阻呢?当然,配套的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盯住官员的“官帽子”,把政策执行和绩效考核挂钩,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才能切实遏制不正之风。(文/晟达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