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省各级‘三公’经费及其他一般性支出共计压缩21亿元。其中,省本级压缩5亿元,全部用于支持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日前,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四川将以去年的“三公”经费调整压缩后的实际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控制目标,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3月11日 人民网)
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再到李克强总理关于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都充分表明了这一坚定决心。近年来,各单位“三公”经费的审计结果表明,各级各部门对“三公”经费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从严控制,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消费档次逐年攀升、名目繁多等问题,急需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三公经费”的消费控制不严,极大的影响了卫生、教育以及其他民生支出,长期以来,一直为百姓所诟病,为政府所头痛。“三公经费”如何才能公而不私?在阳光下晒太阳,笔者以为,完善的监督机制,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众监督。除了人大对“三公“经费的审查外,还要在定期公布“三公”经费的预算、决算、绩效考评情况后,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民众意见。二是媒体监督。媒体对“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无论什么机关都不得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布任何“三公”经费的全部或部分。对媒体曝光的违规或者违法的案例,要及时公布处理结果。三是追偿机制。对于已经确认为违规或者违法的“三公”消费行为,要规定不仅国家机关有权向决策者、审批者以及具体享用、消费者追偿,纳税人也有权以个人名义请求索赔。这样,公务员就不敢乱花纳税人的钱了,才能真正做到公而不私。
(文/王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