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存远:公务接待档次高不高“谁”说了算

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对中央纪委网站的通报进行梳理,简单列出一份有关“高档”的官员吃、喝、行等方面的“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上面罗列着哪些盛宴不能吃,哪些高档酒水不能喝,哪些公务豪车不能开。(北京青年报 2月24日)

公务接待高不高档,“负面清单”里列有什么是关键。又由谁来定公务接待“负面清单”的内容呢?超不超标到底谁说了算。

 “负面清单”里的内容具体,不抽象,一目了然。只要一见“负面清单”,就能知道哪些“高档货”不能出现在公务接待里。“负面清单”已把燕窝、鱼翅、茅台、五粮液、软中华香烟等“高档货”,拉进了公务接待黑名单,警示公务接待不能用。

然而“负面清单”以外的清单怎么来界定?笔者认为,公务接待档次高不高是由两个“关键”角色决定的,一是价格,二是群众。

价格说了算。价格是衡量公务接待档次的客观标尺。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公务接待档次。有个价格标尺在那里,百姓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当地居民消费水平,按照中等水平的标准,制定合理公务接待价格标准,努力做到和大部分的老百姓的消费差太多。价格公道合理了,公务接待就档次就合适了。

群众说了算。群众口碑是检验公务接待档次的主观标尺。群众日子过得比较一般,这时候干部高档消费,超过公款接待标准。把公款当作私款用,试问这样的公款接待是在按照“八项规定”、反“四风”严格执行吗?群众能不发出批判之声吗?倘若出现了群众的批判之声,就说明当前的公务接待出了问题,档次高了,标准超了。

合理定价且光明正大的公务接待会出现群众的批判之声吗?答案是否定的。高档消费又偷偷摸摸的公务接待必定会被群众发现。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负面清单”仅是给公务接待上了一条安全警示线,还需有像“八项规定”这样“铁”的纪律来约束,逐渐养成标准公务接待的习惯。

作者:萧存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