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思思:为什么义无返顾地去北上广打拼?

  才离开北京没多久,却有忍不住开始想念这座喧嚣的、拥挤的、昂贵的城市。这些年来,不断的有人逃离北京,使得“逃离北上广”成为一个时尚且浪漫的行动,当然,故事的后半部分是有很多逃离北上广的人最终又逃了回来,继续忍受这里的喧嚣、拥挤和昂贵。

  记得刚来北京不久的时候,去听邓子滨老师的《斑马线上的中国》新书发布会,邓老师这样比喻北京,他说,北京就像是一座挤满人的饭店,虽然很挤、上菜很慢,但是这样的饭店绝对值得去。

来北京半年多了,渐渐学会了每天起来看看手机上的时钟天气显示的污染程度是几级,然后决定戴不戴口罩出门,也渐渐习惯了每天在地铁一号线和一大帮人一块挤地铁……曾经,我也特别特别不喜欢北京,跟千千万万人不喜欢北京的理由大同小异,无非是这里空气质量太差、这里生活成本太高、这里工作压力太大、这里竞争太为疯狂……

可是,真的回到了熟悉的故乡之后,才发现,记忆里的青山绿水只存在于古老的记忆中,这里空气不见得比北京好到那里去,街上走上一大圈,也没遇到一个略微熟悉一点的人,偶尔听到耳边飘来的闲聊,也无非是谁谁谁家的婆婆对媳妇不好,谁谁谁的老公怎么怎么了……

每每想到这些,觉得北京虽然不怎么好,但至少不那么差,把它的好和不好中和起来,似乎好还好更占优势一些。比如去家乡县城的超市走一圈,你会发现同样的产品,县城超市里卖的比北京超市里的贵多了,比如同样两块钱,可以从北京西穿到西,但是在家乡连三轮都拦不到一趟……这样一比,昂贵的北京真的算不上贵。

最近知乎上有个网友写的《在大城市打拼的意义》火了,我和作者类似,家乡在五六线小城市,后来虽然经历上大学、当兵、就业,但生活范围大致在家乡周边,当兵退役后,家里就给买了房。曾经一度,我也以为我的生活很快就会被定型,无非是在工作的时候边看书边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什么时候考上什么时候拉倒,然后跟家乡一门当户对的男孩结婚、生子,然后抚养孩子,等待退休。

这样的生活当然很好,但是似乎少了一点激情,因为太唾手可得,所以也不知何谓珍惜。所以后来,我来了北京。就像汪峰唱的:人们在挣扎着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

北京应该是全中国最容易寻找到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城市,如果你是吃货,这里有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美食;如果你是病人,这里的协和、301、中日友好医院等等绝对是各种疑难杂症的头号选择;如果你文艺青年,跟谁都格格不入,那太好了,宋庄那里有一群跟你一样的疯子,甚至比你还疯。在北京,你常常会听到有人为了写诗,辞去工作,蜗在不到10平米的小屋里拼命投稿,有人嚼着三块钱的煎饼果子跟你聊着社会思潮、经济大势。在这里,不会有人因为你是同性恋、异装癖、大龄未婚青年而停留下来一秒钟,人们习惯了不去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出评价。而在我的家乡,谁谁谁家因为拆迁多分了一套房子、谁谁谁快30了还没谈过恋爱、谁谁谁跟她老公离婚了……这些都是人们常挂在嘴边并用来嘘寒问暖的日常话题。

离开了小城市来到北京再回到小城市,原先的期盼、激动很容易立马就被浇灭。这里没有1号店,不会有敬业的快递员在早上8点敲开你的门给你送上昨天下单的食物,这里没有绿茶、西湖春天,想找一个有异乡特色而价格又很平民的餐厅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也没有随时随地的WIFI,手机上网有时候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当然,坦白来说,家乡这些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装修豪华的KTV,有了高级会所,有了自助餐,但在街上看到那些叫华莱士、叫北京联华、叫某某钱柜的商铺时,一股浓浓的山寨感觉还是会扑面而来。当然,相比起大城市,除了物质上的匮乏,更缺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这里没有电影院,更没有剧场,甚至连书店都僻陋,除了教辅就是各种言情、各种玄幻、各种穿越,人们所知的学术大腕也不会超过余秋雨、于丹之流。

我的很多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公务员在这里是一份神一般的职业,哪怕你月入过万也不如“公务员”三字来的掷地有声。我的邻居,毕业于石油院校,毕业时签了一个石油公司,年入8万,后来听从父母的安排考了选调生,毕业两年,月薪2000出头。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我的一高中同学,父亲是本地官员,她从大三开始起就开始将公务员作为第一目标,后来顺利进入组织部门,买房、买车、等待和本地小土豪结婚。过年期间,参加了一次高中同学会,很清楚的看到,留在家乡的同学,要么成了公务员要么成了银行职员,而他们的父母几乎也是公务员序列或者银行在编人员。在这里,家庭的力量、父母的关系罗织成一张舒适而温馨的网,他们很容易的成为其中一员。自然,这些同学也成了同学中最早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的人群。

我并非厌恶小城市,它有很多地方是无可替代的。读初高中时,我常常去街边的乐山风味串串香吃串串,10年过去了,这家店还在,生意依旧红火,糖醋小料依旧美味,价格更是亲民,一个人吃下来不过20来块。妈妈在当地生活了四十多年,跟绝大数店家都很熟,有时出去没有带钱或者身上没有零钱,一提母亲是谁,家住在哪里,绝大部分店家很乐意把东西先赊给你,这在北京不可想象。

从大学到现在,所谓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我都呆过。每一个大城市都像是一个传奇,你所遇到的人和事可以把你十多年、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优越感粉碎的体无完肤。去年6月,我来到北京,去了一家网络媒体公司工作,我的同事有北大的博士,有清华的博士,有留德的硕士,也有毕业于三流专科院校的。在这里,学校、学历并不妨碍大家交流。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常能结识到一些原来只能在书本上、电视上看到的人,有的老师会很热情地邀请你去她家,她会给你准备上好的红茶和巧克力,有的老师会无数次的爽约,编造一些乱七八糟的借口,因为近距离的接触,使得你不会再用仰视的目光去打量这些鼎鼎大名的人。在这里,厅级干部的女儿可以和农村小子坐在一起吃饭,IT民工可能因为五年前无意买的比特币瞬间变土豪,甚至刚才在地铁上遇到的那个老头说不定就是某学术大牛……因为这里是一线城市,所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里都不过是顺其自然。

朋友圈里有人说,持续春节假期的怀念北京环节已经结束,接下来是长达一年的讨厌北京活动。看吧,人就是这么奇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而回不去的地方才是故乡。而我,依旧还会在北京呆着,在被人骂着爱着哭着笑着的北京。

作者:邵思思  共识网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