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告诉众人:清洁技术并没有死?

信息技术将以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重塑清洁技术领域。 (东方IC/图)

Google天价收购Nest,不仅证明投资人仍可以从清洁技术领域收获高回报,更证明传统制造密集的清洁技术已经成为过去,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的清洁技术时代已经到来。

Google出手了

新年伊始,Google告诉众人:清洁技术并没有死。

2014年1月14日,Google宣布以32亿美元天价收购智能家居设备生产商Nest。对正陷入“崩溃”争论中的绿色科技从业者来说,这桩大收购引发的想象空间陡然增加很多。

此前,美国科技界一直在争论“清洁技术有没有死”。2014年1月5日,美国著名电视节目“60分钟”的一期名为“清洁技术崩溃(Cleantech Crash)”的报道把争论推向了高潮。

报道称,尽管清洁能源和环保汽车看上去很美,但过去几年风险投资家们在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没有获得明显的经济回报,而极高的资金需求,较少的退出路径,以及在股市差劲的表现却正把这个新兴领域拖入崩溃之境。“一时间,清洁技术变成了一个肮脏的词语。”报道称。

但是,Google宣布天价收购消后,这个论调发生了转变——基于智能家居的节能产品火了,因为它让一直以来枯燥的节能产品变得更酷。

究竟有多酷?这款智能恒温器拥有车轮形状的用户界面,可连接WiFi网络,用户还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远程遥控,自动控制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设备(如空调、电暖器等),同时通过PC和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监测能源消耗和节能情况,因为引入的苹果的设计,这款温控器被称为“温度调节版的iPod”。

实际上,可编程的温度调节装置在Nest之前已经存在了,但是Nest联合创始人Matt Rogers认为那“太可怕了”,他对麻省理工科技创业说,那就像1980年代的VCR一样,你需要按15次来换到星期二的温度。就像iPhone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一台可以打电话的电脑,希望节省能源能像播放音乐一样有趣。这是Nest从一开始就受到市场高度关注的原因。

那么,Nest对陷入低谷的清洁技术投资到底意味着什么?

“硅谷的失败不等于所有人的失败”

要进一步回答Nest对于清洁技术领域的意义,需要看看过去四年,清洁技术领域发生了什么。

清洁技术(cleantech)是一个新名词,泛指清洁能源、环保、可持续交通、生态农业等绿色相关的所有领域。金融危机后,清洁技术作为新兴经济领域代表受到各国强烈追捧,成为风险投资最关注的领域之一。

然而,4年过去,来自社会各方越来越多的责难正在指向这个新兴领域,特别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投资绿色领域的悲观情绪持续发酵。

2013年,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的凯鹏华盈(KPCB)已宣布放缓在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KPCB的战略转型成为该行业形势急转直下的标志。此前,KPCB因在绿色领域的巨大投入闻名——已投资六十多家绿色相关公司和邀请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助阵绿色,但是业界普遍认为,这家成功投资过Google和亚马逊的风险投资基金并没有能在绿色领域复制其在互联网领域的成功。

不仅是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投资于清洁技术的基金都未获得期望的回报,“很多基金都离开了这个行业,目前仍在坚守的人屈指可数。”一位不透姓名的清洁技术投资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可以说,“60分钟”的论调正是这种悲观情绪的释放。

“60分钟”的报道在美国科技界引发了巨大争议。绿色领域的维护者认为“60分钟”犯了诸多错误。“硅谷的失败不等于所有人的失败,更不等于政府扶持的失败,这是偷换概念。”上述投资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以此全面否定整个绿色领域的投资并不客观。

纪源资本合伙人于立峰同样认为,目前对清洁技术投资的争论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争,“不能用衡量互联网投资的标准来衡量清洁技术投资,清洁技术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相对较低,但这是行业特点,要尊重行业规律。”于立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尽管“60分钟”节目的判断遭到了科技界猛烈的抨击,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清洁技术的确没有达到多数人的期望。“尽管清洁技术没能满足很多投资人的期望是事实,但我们认为清洁技术的未来仍然乐观,未来类似Google收购Nest的案例还会越来越多。”美国清洁技术产业投资集团(Cleantech Group)中国高级顾问张豪仁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你看“60分钟”的节目,会认为清洁技术已经完蛋了,但你要注意的是,历史上75%的创业公司都失败了,超过600家美国汽车公司也失败了。作为“清洁技术(CLEANTECH)”这一名词的始创者,该机构是该行业的坚定推动者。

新一拨清洁技术浪潮

正是在这种悲观情绪背景下,Nest收购案更具象征意义。

“Nest已经让能效领域变得非常火,同时,Nest的成功也说明,清洁技术投资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传统制造密集的清洁技术已经成为过去,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的清洁技术时代已经到来。”清洁技术商业合作机构“中国绿色科技”分析师林俊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们判断2013-2014年并非是清洁技术瓦解崩溃的时代,正是清洁技术向下一个投资浪潮转型的时代。

过去五年,基于制造业的清洁技术生产了大量生产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或环保设备的制造型公司,巨额资金投入和艰难的技术进步让大量资金打了水漂。被作为清洁技术泡沫广泛提起的硅谷高科技企业Solyndra的破产即是基于制造业的清洁技术失败的典型案例。“Nest对清洁技术的启示是,模式比功能更重要,定位于与互联网、数据结合的消费电子产品比单纯的工业设备制造公司,获得的估值高非常多。”上述清洁技术投资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Nest的投资人之一,正是此前陷入清洁技术投资泥潭的凯鹏华盈(KPCB),媒体报道称KPCB在该项目上获得了超过20倍的回报,彻底打了一个翻身仗。“通常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有5倍的回报已经不错,但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清洁技术,Nest的跨界成功说明清洁技术的案子回报也能很高。”于立峰说。

Nest联合创始人Matt Rogers也有同样判断。他在交易宣布当天的Twitter上说,昨天是个大日子,它证明了投资人仍旧可以从清洁技术领域中收获高回报,即便是Nest这样基于硬件设备的公司。

难寻中国“Nest”

事实上,信息技术对绿色领域投资的影响在2013年底在硅谷举办的“清洁技术下一拨投资浪潮峰会”上已经被正式提出。一个位于硅谷的名为Cleanweb的非营利性组织也随之诞生,这个组织相信,移动、社交、传感器、大数据和其他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会创造出巨大的新机遇,以解决全球的资源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以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重塑绿色领域。

硅谷的风起云涌在国内就要显得平静许多,“Nest对能效市场是一剂强心剂,大大提振了市场信心。”林俊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中国仍与美国有较大差异。上述投资人也表示,Nest之于中国节能产品行业,就像Tesla之于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带动肯定是有的,但在中国想寻找到类似公司,又完全是另一回事。”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秘书长黎彦对此感触更深。在她看来,目前中国清洁技术领域最火热的投资板块是环保领域,而中国环保领域的企业家气质更加本土化,“很多非常不错的环保企业家与互联网或信息技术还是有些距离。”

需要指出的是,新浪潮已经在中国某些清洁技术领域显露头角,比如,不少投资人正在研究,如何用大数据帮助风电场运营维护。

对中国投资界来说,更深的变革还在组织内部。于立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信息技术与绿色科技投资的结合,首先应是风险投资基金内部团队的融合,传统的将清洁技术与信息技术割裂开来的思维必须打破,二者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如果Nest的案子放在中国,投资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如何给这家公司估值,而是:究竟应该派清洁技术团队去看,还是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团队去看?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谢丹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