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一些礼品回收店发现,这些店铺生意冷清,长时间收不回礼品,以至于无“礼”可卖,部分店铺业绩下滑一半以上,经营者甚至选择关门或考虑转行。不过,也有一些礼品回收店,将经营“阵地”转移至网络。在网络空间,各类礼品回收价格仍然在高位,生意也比较稳定。(1月26日 新京报)
礼品店好似一面镜子,冷清代表着禁令取得的成效,而网络上生意的火爆更是映照出部分官员还依然敢于顶风作案。其实,从禁止公款月饼到禁收土特产品,从“八项规定”到“六条禁令”,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毋庸置疑,而官员对于收礼的后果以及高压的态势都应有了清醒的认识,然而不少官员却依然无法停下欲望的脚步,其最为根本的缘由就在于内心中警示意识的淡薄。
数不清有多少人从基层公务员开始,就将所有一切购物卡、礼品卷等当做正常的“福利”,认为这一种“油水”的存在不过是工作中的“潜规则”而已,毋庸过于大惊小怪,却未曾想过这样的“福利”原本就是违规的存在。当官员还在“底层”当着“小小”公务员的时候,就让灰色收入当成习惯,长期以往,在位居高位以后又怎样能够停下欲望的脚步?
再者,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是如同甘肃定西市原地税局副局长刘生海一般,将年节“小”礼当做正常人情往来,却从未想过那些送礼之人动辄成千上万的“人情”背后,是对于权力的期盼。或许,那些能够身居要职的官员应当知晓这样一种“收礼”的本质就是为受贿,这一种所谓的“人情”不过是自我安慰。
因此,警钟必须长鸣。监管部门从不少落马官员贪腐的轨迹中应当发现,侥幸意识的存在,让不少官员心中总是能够恰如其分的找到自我安慰,却往往忽略了事实的本质。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强化惩处,但同样应当发现惩处不过只是手段,如果没有警示意识的牢固树立,永远无法主动去拒绝。
总而言之,官员心中紧绷的弦一旦放松,只会让无孔不入的“糖衣炮弹”伺机侵蚀,做不到警钟长鸣,也就注定着凄凉的下场,惨淡的后半生。
作者: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