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近期通报,各驻京办事处接待数量同比平均降幅达70%。但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严令撤销,一些县级驻京办改名为服务中心、联络处、会馆等,仍然私下运行。(1月21日 新华网)
据调查发现,县级驻京办一般只有几个人,但每年财政支出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西南某省驻京办一位工作人员透露,2013年两会期间,仅副省级领导就来了30多人次,去年每天接待省级领导5次左右,一年仅公务接待就超过2000次。更有曾在西南某地驻京办担任出纳的杨女士坦言,她见过的最大面额餐饮发票是首都大酒店开的,面值108400元。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厉行勤俭节约,超标准豪华接待成为众矢之的,为何“驻京办”却成为公款吃喝“特区”?原因大致有二:首先,驻京办名气小,不易惹人注目,于是一些单位为了避风头,特意把公务接待、年会宴请等改到这里,享受低调的奢华。其次,更重要的是,驻京办直属派出地政府领导,却又是在异地开展工作,无形中形成了“管得着的够不着,够得着的管不着”,这样的管理盲区恰恰成就了其自以为傲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喝、铺张浪费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驻京办成为奢华公务接待避风港,有关部门必须拿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魄力予以应对。
设立驻京办,旨在“加强与中央部门和北京市的联系,减少出差来京人员,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为地方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办事方便,而如今,这种奢华腐败之风显然背离了初衷。一些领导“近水楼台先得月”,借机谋私利,为其家人来京就医、子女就学提高“一条龙”服务。这种“特权怪胎”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希望,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清除“跑步钱进”的现象,规范“三公”消费支出,强化社会监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驻京办”的乱象。
作者:思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