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临近,各地访贫问寒、新春慰问“送温暖”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有的选择为困难群众、贫困老党员送去了粮油等慰问物资,有的为退休老干部送去了慰问金,有的为留守儿童送去了衣服、书籍,还有的为偏远区域的困难群众送去了文艺表演和祝福……形式可谓多种多样,然而效果却大相径庭。
“送温暖”活动的初衷是好的,是关心群众冷暖、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是进一步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然而,由于执行落实的重视度不同,以致“送温暖”活动更多地流于形式,以致效果不佳,甚至走了味、变了调。
“送温暖”活动抓得不实,体现在慰问对象的确定不够客观、准确。部分单位为了“送温暖”而“送温暖”,随意确定慰问人选,有的部门甚至直接让民政局或者对口帮扶的镇村提供慰问名单,以致出现同一个区域内同一户人接受多方慰问,甚至与镇村干部“走得近”的、有些“小富”的人也跻身慰问对象行列,而真正最贫困、最需要鼓励和帮扶支持的人却榜上“无名”,慰问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
“送温暖”活动抓得不实,体现在慰问单位重“形式”轻实质。慰问单位都准备了慰问物资,但准备的物资不一定是贴近困难群众生活所需,更难称得上群众实用、适用的。更可以大胆推测的是,参与慰问的单位十之八九都准备了照相机,用以记录慰问之行,更直接地说是为了留下送物资的“瞬间”,更离谱的是,有的群众接过慰问品,慰问的干部却紧紧将慰问品攥在手中,为的是让拍照的人把照片照好。如此刻意的慰问,如何能让群众真正地感受暖意?
“送温暖”活动抓得不实,体现在慰问单位“舍近”而“求远”。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需要帮助的人。“送温暖”活动一拉开序幕,各单位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想到的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失地农民等,却往往忽略了单位的职工……“送温暖”当从身边开始,从单位职工开始,要善于了解职工的困难,对最需要帮助和慰问的职工家庭给予关心,如此,不仅能让受慰问的职工更加踏实认真的工作,更能让全体干部职工深深体会到单位的人情冷暖,有效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抓实干部“送温暖”活动,当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用心思考,确定好慰问对象,讲求实际地选择慰问方式,实实在在地让群众感受慰问的暖意,让干部群众的联系在慰问中进一步密切,让“送温暖”名副其实。
作者:木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