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央
据北京晨报报道,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受贿总额近八成为玉石,其中一次收受的和田玉就价值350万元;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收受字画、玉石等物品近200件,价值1300余万元。近年查处的各类贪官,大多有这样那样的“小爱好”,从玉石到瓷器,从字画到古董,各类珍奇古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受贿清单里。(新华网 1月20日)
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贪腐的伎俩也在不断“升级”和“变异”,寻找一切可开垦的土地,从直接简单的“送钱”到婚寿大操大办的“送礼”,进而逢年过节的送“祝福”,再进化为“附庸风雅”的送“喜好”。,新的伎俩层出不穷。
将权钱交易隐遁于“高雅”艺术之下。权钱交易逐渐隐形,慢慢变得“无迹可寻”。“雅腐”成为一种有效且隐蔽的贪腐手段不断“完善”。“雅腐”能大行其道,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爱好”缘于本心,易于突破。风雅之事向来是知识、学识和品味的象征,很多身居高位的官员,也不能免俗,有地位了自然要搞搞收藏,研究研究诗词字画,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修养。且其相较于金钱,更显得高端、上档次。很多“痴迷”风雅之事的官员对玉石、字画等视若珍宝,且这些价值连城的珍品一般都具有“稀缺性”和“艺术性”,“好这一口”的官员岂能不动心?这便成立行贿者的“门路”,“投其所好”效果必然好于“投石问路”,如此“善解人意”的行贿者自然能从官员那里“捞回好处”。
志同道合般的“人情往来”和“钱权交易”傻傻分不清楚。其实,一些贪腐官员爱好的往往并非是艺术品本身,而是看中其收受途径隐蔽、“变现”手法多样、“出事”易于推责等“优点”。这些优点让“风雅”成为了贪腐的“避难所”,让贪腐官员成为“滑溜溜”的泥鳅-藏的深、抓不稳。这种模糊的界限让贪腐“有缝可钻”,让惩处“畏手畏脚”。
这两种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制度的不健全,制度更新的脚步没能赶上腐败变异的步伐,让贪腐钻了空子。
给贪腐贴上风雅的标签,这是贪腐者的幸事,却是全社会的不幸,一则玷污了风雅之实,二者留下了反腐的死角,也许这一死角就会成为贪腐现象卷土重来的根据地。
中央多次提出要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不留反腐死角,就是要将“明修栈道”的,“暗度陈仓”的一网打尽,着全都有赖于制度的健全。一方面警惕腐败的变异性,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可预见性的未来问题,提高制度之笼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要及时更新,准确分析和掌握信息,及时 “补好缺口”,别“亡了羊”才想起来“补牢”。
制度建设不能被贪腐分子“牵着鼻子走”,要掌握管贪治腐的主动权,要解决“雅腐”问题,防止贪腐再寻找目标“附身”还是要切实完善制度建设,让制度的“照妖镜”是贪腐“无处可藏”,揭开贪腐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