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应乘胜而追不可鸣笛收兵

改作风,要看一时之变,更要追求长久之态。长期实践告诉我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有的还会变本加厉。如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种一阵风式的改作风,本身就是坏作风。今天,面对“四风”问题的一些变异、反弹,必须紧盯不放、锲而不舍;打好改作风的持久战,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地敲下去,把抓作风建设变成常态。(人民日报1月16日)

党的十八大提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是顽疾和积弊,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注重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宗旨意识淡化;“官本位”和“特权”思想作怪,搞官僚主义,做表面文章,工作懈怠,不思进取;等等。也有管理制度落后,致使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因此,开展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战。根治顽疾,剃除积弊,须警钟长鸣、利剑高悬。

在群众最盼的地方深入持久。群众盼什么?一村一社去走走,一家一户去问问,群众在贫困时最盼饱暖,在富足后最盼幸福。在基层,在农村,幸福是什么?妻贤子孝、家人团聚,平安健康、邻里和睦。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加快推进联系群众由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向产业工人转变、向业主转变、向经营者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出的打工仔回家,让奔波的赶路人歇步,民心可慰、可安。

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深入持久。群众的不满意和责备,很容易生出仇恨来,这是怨的本身。群众的最怨,危害最大的莫过干部身上的三个字:业务不精、能力不强、避重就轻、得过且过是“庸”;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是“懒”;重权轻责、自由散漫、谋人不谋事是“散”。群众办事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意见却往往投诉无门,或者提了意见也是石沉大海。干部必须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改起,为民面对面服务,深入持久广泛运用直接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群众主体工作法、情感工作法,深入持久地用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干部的标准,群众还有何怨?

在群众最需的地方深入持久。为贫弱群众送温暖、为残障人士送保障、为失业人员送岗位、为流动人口送法规、为辖区居民送方便、为社区老人送快乐,不同的群众需求不同,深入持久在群众最需的地方关键在知民需因人而异,雪中送炭,切勿锦上添花寒了最需群众的心。深入持久在群众最需的地方,必须有一本联系对象需求台账,必须有一个消号制度,疑难杂症还要整合各方力量才能落到实处。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只要“一把手”真正成为深入持久联系服务群众的一把手,直接、经常、持久在群众最需的地方,鲜红的党旗才会永不褪色,深入持久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架起的党群干群连心桥才可能万年永固。

作者:屈祖研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