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风:公务卡能否“扼杀”贪污腐败

为规范“三公消费”,2007年开始全国推开的公务卡试验,如今遭遇尴尬:尽管这张卡所享受的优惠高于普通信用卡,但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普及率却不高,不少地方的公务卡甚至有九成处于“休眠”状态。(人民网)

被公众寄予厚望的公务卡,在推行中却沦为“鸡肋”,令人遗憾。人们不禁要问,谁挡住了推广公务卡的去路?其实,公务卡本身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卡没处刷、银行消费信息反馈滞后、公务卡推广力度不够等等。但公务卡推行遇阻不能归因于公务卡本身,而是相较于可“浑水摸鱼”的现金结算,用公务卡透明度高,每笔支出都有据可查,堵了现金结算的漏洞,没有了灰色地带,触动了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才是造成公务卡成“休眠卡”的根源。

通过记录“消费痕迹”守住政府财政的“钱袋子”,让“三公消费”在阳光下进行,增加“三公消费”的透明度,是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效用所在。公务卡对公务消费实行动态监控,实现公务消费有轨迹可循,不仅仅让大手大脚的“三公消费”有所禁忌和收敛,也极大可能地缩减了腐败自肥的空间,假发票报账的猫腻和玄妙,可能因此得以消弭。

“雁过留痕”的公务卡能否斩断公务开支中的黑手,将“三公消费”置于阳光之下?公务卡“消费留痕”,被视作反腐利器。但为何处处遇阻?理由有很多:有不习惯刷卡消费的,有认为公务卡机制限制太多的,有归咎于消费环境不允许的……所有这些理由背后,似乎都暗含着某种隐秘的动机:试图躲避“阳光”的照射,拒绝接受更加透明的监督。不过,透过公务卡普及率不高以及已办公务卡“休眠不醒”,倒可以洞悉腐败监督的阻力所在。所以,反腐机制要成熟,就必须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上去执行。应该对公务卡使用做刚性规定,强制公务人员不用公务卡不能消费,违者追究责任给予处罚,就能真正贯彻落实。因此,必须要有决心打破阻力,让公权力习惯在阳光下运行。

作者:若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