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小舟
近日,广州日报发表了题为《“明星村”之累,莫让先进成负担》的评论文章,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往辖下“明星村”头上添加一系列荣誉头衔,频繁组织上级或同级单位前往参观,使得“明星村”饱受接待之类,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
对于此种现象,笔者也有一些观点。“明星村”的存在,源远流长,最早可能可以追溯到“农业学大寨”时期,改革开放后,陆续出现了“南街村”、“华西村”等一批闻名全国的“明星村”。“明星村”出现的初衷,是为了树立一个典范,总结推广经验,也有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意思,同时又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成绩的代表。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使得“明星村”越来越变味,好处不多,害处不少。大批“明星村”逐渐沦为上级的“政绩盆景”,各种接待工作应接不暇,上级每年的政绩指标更是“压力山大”,附近村落各种不满……种种现象背后折射出什么?
首先是地方政府领导扭曲的政绩观。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为何?不外乎锦上添花更好看,雪中送炭难光鲜。“明星村”底子好,政策上再多点扶持,资源上倾斜一些,在任期内很容易就出政绩;而贫困村在短时间想要改变则困难得多,三五年时间可能刚好打下基础,种下种子,还未到收获季节,人已离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少有领导肯做,因为上级很难看到未见成果的努力。那么,只好研习各种政绩“速成大法”了。往“明星村”头上加上各种帽子,“全国先进”、“村镇示范”,“文明城镇”、“卫生城镇”……统计数据注点水,媒体跟上,大批版面报道,政绩就出来了,光鲜亮丽,甚至各种强加指标,拔苗助长的事情亦屡见不鲜。政绩到手,高高兴兴升任,至于各种后遗症,则是下一任的问题了。
除了扭曲的政绩观作祟外,“懒政”的思维更充斥其中。这种“懒政”思维在地方政府中,从上至下,处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懒政”思维比前者更可怕,因为它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团体的尸餐素位,麻木不仁。大家都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要做事也尽量找点省心的,麻烦事能免则免。这种思想指导下,好事大家抢着干,麻烦事则丢一边当没看见,“明星村”更受青睐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