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扶贫”扶富了干部,穷苦了百姓

作者:张晓晓

审计署28日向社会公布了19个县2010年至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从审计情况看,2010年至2012年,19个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各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审计也发现一些地方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侵吞扶贫资金等突出问题。

国家确立贫困县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给予扶贫资金帮助贫困县摆脱贫困现状,加快发展,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但是,有些被金钱蒙蔽了党性的干部,打着“穷百姓”的名义将扶贫金收入自己的腰包。正是因为这其中有利可寻,不少县区挤破头往“贫困县”名义里钻:压低经济指标,做足艰苦面子工作……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新邵县“高调炫贫”、 邵阳县“炫贫炫困”, “热烈祝贺” 、“成功纳入”这些刺目的词语击垮了多少人心。

严格审查,莫让富县变“贫困县”。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段子,说两县争取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名额,其中失败县的父母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该县太穷。听上去荒谬至极,但却是点中了贫困县乱想背后的穴道,暗示着贫困县背后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近年来为了争取这个“穷”头衔,不乏弄虚作假者,走后门、跑关系者。因此,为了将这些非贫困县杜绝在穷的门外,应该严格审查,采取多种渠道了解申报县情况,确保上报消息的真实性。

财务公开,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扶贫资金虽然是为了改善地区百姓生活现状的救命钱,但还是有良心泯灭者变着法子往自己腰包里揣。截留、滞留、挤占挪用、贪污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多头申报”、“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等情况并不少见。致使扶贫政策大打折扣,群众利益蒙受巨大损失。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监管,确保资金去向大公开,有阳光的地方腐败自然无处可藏。

加强监管,发挥社会舆论力量。缺乏监管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监管得道需要政府和百姓的相互配合。建立和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监督管理制度、“扶贫”群众舆情台账,把加强监管贯穿于扶贫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检查、验收的全过程,畅通百姓建言渠道,让有贪污之心者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必可大正风气,让百姓成为真正的受惠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