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4日,“八项规定”成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正式决议,让“怎么吃”成为各级干部必须好好掂量的事。(人民日报,12月6日)
地方政府之间正常的业务往来本是彼此间加深交流沟通、共享先进经验的捷径之一,但有的地方政府却利用这一“便车”,将正常的参观考察活动演变成“休闲度假之旅”,或是将其转化为“铺张浪费之宴”,既影响了正常的公务开展,也给政府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公务接待过程中存在的讲排场、争档次、比阔气等不正之风不仅被民众所诟病,也是万千政府机关接待人员心中不可触摸的痛。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31个省(区、市)10844人中,63.8%的人对公务接待改革持续关注。受访者中,16.3%的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些体制内的人一致认为接待过程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跟风攀比行为,接待频次的居高不下让人招架不住。各地的接待人员身在其中更能体会奢靡之害与形式之苦,领导求新求创意让民众的血汗钱用不到实地,赶场式的接待让人既吃不饱又吃不消,酒桌时间的延长让谈工作的时间少之又少,繁重的接待任务让与家人的团聚成为泡影……
这些也只是大环境的一个剪影而已,是被媒体曝光的人们能够看到的地方,而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不知又藏匿着多少泥垢。“八项规定”出台后,接待大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呈现出“两少两多”的局面。一是接待数量减少。不少接待人员表示他们的接待任务减轻了许多,以往每天都有好几个接待,现在确是一个星期都不见几个接待。二是接待经费减少。“高压政策”使奢侈浪费不敢抬头,各地的接待部门都学会了勤俭过日子,能省则省、该俭就俭,“红地毯”不见了,使用鲜花的场合也是大幅度较少。与之相对应的,是谈工作时间的增多以及接待中“人情味”的增多。接待不再关注“去哪吃”、“吃什么”,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实际的调研考察上,“中午不喝酒”、“吃饭挤食堂”这些举措给业务工作的商洽腾出了大片的时间,让工作更有实效。以往的接待模式让酒文化成为主导,未达到沟通交流感情的效果,如今田间地头的唠家常、街头巷尾的品小吃,让来访客人更能感受到一方的风土人情,更有到家的感觉,也更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在里面。
昔日陶渊明笔下“阡陌相通、鸡犬相闻”之所让无数人为之向往,概因其内的生活安宁、富有人情味。我们现今所处的世界同样呼吁爱之阳光普照,渴望人情味无处不在。“八项规定”的出台让我们多多少少看到了一些希望,但它究竟能重拾多少“人情味”,还得问问时间这个工具。
(文/睫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