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互联网上就出现了一个现象级话题:Papi 酱——靠自编自导自演短视频一夜成名的草根,在美拍粉丝数达到 98.9 万,日均播放量达到 15 万之后,开通了微信、微博等平台,微信阅读篇篇 10 万 +,微博粉丝已经做到 530 万——一个月前,这个数字是 200 万,Papi 酱之火可见一斑。与 Papi 酱一起火起来的还有艾克里里、罗休休等短视频草根明星,美拍上视频播放数破 1000 万的用户超过 4000 位。很容易从这些现象中一个结论:短视频创业机会来了。
本文作者罗超(微信:luochaotmt),欢迎讨论交流。
内容创业是主流趋势
内容不是一个新的产业,而是一个被移动互联网激活的产业。不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基础商业模式均是:拿到用户、占用时间、提供内容、连接服务四部曲。PC 互联网不是没有内容消费,只是不能靠内容赚钱,没有产业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门槛越来越低、消费需求空前旺盛、变现模式十分多样,形成了产业并且日益繁荣,2015年 就有人指出: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来了。
腾讯、阿里等大公司均启动了内容战略,企业和资本开始对内容进行投资;微信公众账号、微博、今日头条、美拍等内容平台纷纷走向开放,正在形成类似于 App Store 的内容创业生态;传统内容生产者纷纷转型到新媒体内容行业;移动 App、O2O、智能硬件诸多创业领域机会越来越少——这些都是内容创业迎来黄金时代的原因。
回头看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内容创作者应该是『自媒体』,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平台,今日头条等媒体客户端做内容,不少都赚得钵满盆满,尤其是汽车、时尚等领域的自媒体。下一波内容创业的机会又在哪里?Papi 酱、艾克里里、罗休休等短视频明星的火爆,就体现了一个新的机会:视频创业。
为什么视频创业会火?
相对于图文来说,视频阅读成本更低,适合碎片化消费场景,不怕被打断。视频更直观,信息更丰富,更容易实现搞笑、感人、煽情诸多效果,这些是视频本身就有的优势,为什么视频内容创业现在才会火呢?
第一,人们消费视频的门槛更低,高清、大屏移动设备普及度越来越高,4G 和 WIFI 网络普及度越来越高,这降低了视频消费的门槛;第二,人们可选的视频内容更多,视频消费需求被激发了,不再局限在电视节目或者视频网站,移动设备带来了诸多新式内容,比如视频直播、短视频、小视频…第三,视频生产现在变得有利可图,商业模式更丰富,点赞、秀场、付费、网红,等等,更多民间高手会加入。
内容产业崛起的征兆一般都是民间高手入局,过去视频是少部分专业人士生产为主的,现在开始会越来越多由民间高手生产,从 PGC 时代进入 UGC 时代,视频内容产业已被激活,越来越多的草根达人将会出现。
短视频是视频创业最大机会
短视频、长视频,都有其市场需求和消费场景,不过对于创业者来说,机会最多的是短视频。
从生产来看,长视频走的均是 PGC 模式,工作室用专业设备和专业工具操刀制作,门槛高,成本高,能玩的人不多。优酷等网站这么多年诞生的长视频创作明星少之又少,不乏有暴走漫画、军武次位面这些成功者,但明星真的很少,而短视频却是谁都可以做,就算要做好有门槛,但也低一些,并且成本一定会低很多。
从消费来看,长视频不适合碎片化消费,不符合轻量级内容消费习惯,传播性远不及短视频。移动端消费和传播,机会更大。不过并不是越短越好,微博近期取消了 140 字的限制,就是意识到几百字、上千字图文内容的潜力。短视频太短就是 gif 了,几秒钟也很难有效表达,因此,几十秒到几分钟应该是短视频的一个常态,Papi 酱等火起来的红人,每集视频时长都控制在 3 分钟之内,很多都是 1 分钟,可谓恰到好处。
短视频创业的挑战在哪里?
Papi 酱借助于美拍等平台火了起来,将内容分发到秒拍、优酷、微信诸多平台,一处水源供全球,跟当初自媒体走的路几乎是一样的:发于某平台,成于全平台。看到 Papi 酱,罗休休等越来越多的红人从短视频平台起来,很多人都蠢蠢欲动,想要投入到短视频创业大军之中,一些入局图文自媒体时代太晚的,也想转战短视频。
不过,相对于图文自媒体来说,短视频创业恐怕要难很多。
第一,短视频比图文自媒体难做很多
Papi 酱、罗休休火了,很多人将短视频等价于搞笑段子,这是一个误会。
我看了 Papi 酱内容,搞笑只是其手段,感觉其更像是单口相声:追逐社会热点话题、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敢于说一些心里话,嬉笑怒骂…不过 Papi 酱的相声是新式的:有技术特效比如变声,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等等。还是传统视频节目的里子,只是穿了互联网的新衣。传统视频节目都是策划驱动的,创意至关重要。
事实上,Papi 酱成名的美拍平台上,火爆的短视频都不是搞笑为目的的:化妆达人有恋珊妮(粉丝 119 万)、嫣儿;唱歌达人有 skm 破音(粉丝 105 万)、胖胖胖_胖(粉丝 51.5 万)、Pianoman-苏阳 (36.5 万),还有舞蹈的、影视的,直播吃饭的张福鑫 Connie 粉丝都有 27.9 万。打开秒拍我看到同样的现象:搞笑的短视频只是一小部分,靠搞笑并不能成名。
我看到的短视频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有创意。与众不同,才能脱颖而出。
图文自媒体或者长视频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去解答问题,去评论事情,去介绍事物…这不需要怎么策划。因此做短视频之前,想好自己能做什么有创意的短视频吗?搞笑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的,这需要天赋。如果你唱歌还不错、有跳舞的底子、有独到的经验,可以去尝试。
第二,你的短视频能不能持续输出?
打开微信订阅号列表,会发现一些曾经很火的微信号早都停止更新了,写一篇好文章容易,持续输出却很难。同样,拍一个短视频容易,拍一个红极一时的短视频有可能,但要围绕主题持续生产短视频却很难,更别说每一期都要做出彩了。
要做到,就需要在精准的定位基础上,有一定的策划能力,有配套的制作能力,以及坚持的决心——许多自媒体和短视频红人在一夜爆红之前都已等待了很久,比如咪蒙之前是写小说的、Papi 酱之前是学导演的。持续输出,Papi 酱做到了,9月 份到现在已经产出 30 多期了,美拍上其他达人均是不断生产、连续输出,如果只做一期内容,观众很快会忘记你。
第三,你的短视频会不会有人格特征?
做得好的自媒体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人格特征。个性鲜明,哪怕背后是一个团队在打磨的自媒体,也是拟人化的,是一个有人格的品牌,粉丝会追,会互动,会打赏,做娱乐八卦很有名的『关爱成长八卦协会』,做时尚评论很强的『石榴婆报告』,都有鲜明的个性。
再看短视频,做得好的 Papi 酱、罗休休、kiki 队长、嫣儿,都是有鲜明的人格特征的。比如 Papi 酱,人们会记住她的美貌,说她是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人(这也是其自身定位,希望观众记住的人格特征),更有媒体称之为是中国版的苏菲玛索,不只是她,她的老公之类的亲戚都开始被观众所关注。
不乏一些短视频微信大号,主要是东拼西凑或者转载视频,阅读量很高,但却未能形成个人品牌,很难取得 Papi 酱这么大的成功。相对于图文自媒体来说,短视频更需要人格特征,因为观众看到的是音容笑貌,就算你不出镜,你的声音,你的画风,都更能体现出个性特征,比文字直观许多。
第四,短视频分发能力在未来将是核心大考
每一波内容创业潮都会经历两个阶段:内容市场和平台市场,第一阶段内容稀缺,平台求着好内容;第二阶段内容创作者爆发之后,就需要想办法让内容脱颖而出了,除了内容本身质量之外,内容分发能力至关重要,即让好内容到达更多用户。
Papi 酱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美拍成名之后,迅速全平台分发,在微信上收获了数十万粉丝、微博收获 500 万粉丝、优酷每期阅读量平均在几十万,可见其分发能力很强大。笔者与一位微信上崛起的美妆达人沟通,对方表示尽管其在微信上收获了近百万粉丝,但观看量在其他视频平台表现一般,现主要做优酷,她坦言『美妆视频越来越多,就算你内容很好,但还要平台推荐你才行』。总之,在内容本身没问题之后,内容分发将是关键大考。
第五、商业化应该会比预期的更加容易
笔者认为,短视频创业,短期内唯一不需要考虑的是赚钱——在你做短视频火起来之后,钱自然会来找你,就像许多自媒体,最初其实都不是为了赚钱去做自媒体,仅仅是兴趣驱动的尝试,但最后都做大做强了,赚得泵满盆满,年收千万者比比皆是,还有一些自媒体拿到了千万级融资。短视频与网红 IP、粉丝经济、打赏模式、视频广告等模式均可很好结合,钱景不会比图文自媒体差。
尽管门槛高了些,但短视频创业机会还是很大的,短视频内容消费市场起来了,生产门槛又比长视频低很多,还没有像图文自媒体那么竞争激烈。理论上来说人人都有机会靠短视频火起来,但从实际来看,每一次创业大潮袭来,都是陪跑的多,成功的少,短视频恐怕也不例外。不过,一切都要尝试了才知道,谁知道你会不会是笑到最后的人呢?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这是南七道短视频观察系列第一篇。
人红是非多,这句话用在“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Papi酱身上再合适不过,新榜最近公布的短视频排名中,办公室小野超过了Papi酱,于是有媒体开始下结论,Papi酱不行了。这个结论未免太草率。从目前的营销和公关公司的刊例来看,Papi酱依然很受广告主欢迎。但在认真分析过数据后,确实发现跌幅和用户粘性在急剧下降,曾经的2016开年第一网红为何跌下神坛?papi酱和她的团队又将如何打好这场反击之战?
Papi酱的明星化之路,如何把红利变成护城河?
百度搜索数据显示,papi酱的搜索量自去年2月开始上涨,到4月中达到17w+的峰值(与招标时间一致),但从去年7月开始呈下滑趋势,目前的平均搜索指数不及4w,已接近其爆红前的数值。
在微信端,papi酱每篇推送的阅读量仍保持在10w+,但平均点赞数锐减,从去年同期的2万左右到现在不足一万。
网红最终成为过眼云烟,这似乎已经成了必然的规律。在Papi酱火爆之前,“国名校草”、“武大女神”、“人大女神”、“小葡萄”、“小月月”、“南笙”…..这些一串串名字,似乎有印象,又似乎记不清了,然而这些名词背后代表的个人,也曾经是搅动天涯、人人网、微博等社交网络,享受千万流量级的网红,但是他们就像流星一样,最终被大众遗忘。
如何延长自己的演艺生命期,在这点上,传统的影视明星有很好的参考案例,例如陈楚生、何洁、薛佳凝、付辛博、陈好等等一系列明星,虽然他们的巅峰流量不及部分网红大V,但是在个人的背后,已经非常成熟的影视工业的生产流程,成功的人设定位打造和持续经营,让他们拥有稳定的“供养粉丝”,也有一定的公众记忆度,这是个人品牌能持久生存的基础。
要想建立“护城河”之路,首先是成为明星。papi酱也想成为明星,而她近期的一系列举动,也在佐证明星化的变现路径:继与欧莱雅,闲趣,汤臣倍健进行广告合作后,又拿下瑞士钟表品牌积家与New Balance的合作代言。此外,她还在布局影视发展,在曾执导《七月与安生》的香港导演曾国祥第二部电影,《玲姐大闹萌贵坊》中担纲编剧,并客串出演。
但网红与明星之间的距离,并不那么容易跨越。papi酱与积家合作了视频广告,虽然为后者带来了大量的曝光和热度,但同时也引发了“顿时感觉手腕上的表打折”的争议。而同样代言奢侈品的年轻明星就没有这样的烦恼,比如代言Burberry的吴亦凡、代言卡地亚的鹿晗、代言娇兰的杨洋等。这说明,对于品牌粉丝来说,网红与明星的调性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那么,Papi酱为代表的网红们,为什么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会这么难呢?
谁杀“死”了Papi酱?
网红的致命短板是生命周期短,“现象级”网红papi酱似乎也难逃此魔咒,可是仅半年时间就开始走下坡路,让人不禁质疑,到底是谁“杀死了”papi酱?
①原创内容的缺失:段子手不是明星
“收集网友最热门的那些评论和段子,进行视频化的集中演绎”是papi酱内容产出的标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她的发展:一旦内容来源以搬运为主,缺少原创支持,就会产生无法消除的时间差。在等待新段子和最终视频发布的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交网络传播半衰期的缩短,网友的兴奋点也自然越来越低,从而遭遇“涸泽而渔”的困境。
对比一同“高举女性主义”大旗的咪蒙,后者则具备更强的“制造IP”的能力,简单来说,咪蒙在“造梗”,papi酱在“玩梗”。提起咪蒙,必然联想到“贱人”和“low逼”,虽然两个词的品味不高,但想必出现在大家私密微信群的概率不低;反观papi酱的短视频,在你为她的三观之正,表达能力之强感慨后,记忆最深的或许是变音器发出的鬼畜声音。
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papi酱推出了papitube,朝着培养网红的方向发展,逐渐平台化,但是由于她个人色彩太浓厚太犀利,同时孵化对象能力问题,这些新生小papi的发展堪忧。罗振宇如果再去培养一个人做脱口秀,恐怕结局也是如此。
②人设的局限性:直播后掉粉百万
“人设”是用户对于网红、明星的认知标签。如何让用户记住并认可你?首先是 “人设”足够鲜明讨喜, 同时还要与本人的性格气质契合,方便在各个场景中自如切换。
提到papi酱,想到的是一个具有女权精神、伶牙俐齿、思维活跃且接地气的城市女青年形象。但这个“人设”是出现在变音和后期剪辑的短视频里的,走出短视频的papi酱又是什么样呢?
去年的7月11日,papi酱首次尝试直播,在美拍、一直播、花椒、斗鱼等八个平台同步直播,近两个小时的直播获得2000万人次的观看。虽然数据漂亮,但网友反馈却参差不齐,首先,Papi实际直播中的声音低沉(略man),和短视频中经过变音处理尖而细的嗓音反差不小,造成许多人的不适;其次,相比短视频里的神采奕奕、收放自如,直播中Papi酱显得文静不少,并多次表示有点紧张,与想象中伶牙俐齿的形象有很大差别,让很多人大呼“粉转路”。离开短视频的papi酱似乎不再是“papi酱”,这也展示出她“人设”的局限性。
③用户的审美疲惫
作为一个内容IP,高晓松可以玩出三款不同的产品大受欢迎,罗胖也可以游走于文字、语音、视频不同形式,吴晓波可以做财经评论、出视频挑逗中产阶级脆弱的神级,然而Papi最终还止步于千篇一律的短视频,套路看千遍,用户很容陷入审美疲劳。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UGC短视频赛道的选手,papi酱提前享受到一波红利:快速占领市场空白,建立自己行业内的话语权,与之相伴的还有大众的追随,媒体的关注和资本的青睐。然而,曾经被誉为风口的行业,最终活下来的往往不是入场最早的。因为提前入场者更大的意义在于扮演一个市场样本的角色。人们会去观察他如何求生、如何发展、如何应对危机,从而得到来之不易的实践案例和反馈数据。
当更多选手入场,开始走上“细分化”路线时,papi酱也难免“前浪死于沙滩上”的命运:快语速不是她的专利,前有《万合天宜》的万万没想到和老湿,后有讲悬疑的怪异君;汇总段子也可能算不上什么专长,前有《屌丝男士》压阵,后有《吐槽大会》压轴;至于情绪的输出?能让人们“热情盈眶”的力量依旧掌握在割弃她的罗胖手上,能秒杀中产的还是吴晓波,能让职场女性释放心中负能量的还是咪蒙。
网红到明星有多远?
“生命期有限”成为网红群体共同的担忧,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和papi酱一样走上了网红2.0路线——明星化。
豆瓣女神南笙、张辛苑纷纷踏入娱乐圈和时尚圈,忙着拍电视、上综艺;孔连顺和白客成了国民女神和男神;搞笑美妆视频博主艾克里里开始代言广告并频繁参加时尚活动……然而,走出互联网编织的神坛,南笙从女神成了“照骗”,鲜少发布搞笑视频的艾克里里仍是大家心中的“非主流美妆视频博主”。似乎再也没有人能够复制从微博、b站走向大荧幕,从腐向cp成为全民男孩的TFboys的奇迹。
从“网红”到“明星”的转型为何如此艰难?究其根本,是网红和明星商业模式间存在的巨大差别。
(一)长期培养VS偶然崛起
明星从被发掘到进入市场,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以相继推出HOT、东方神起、SJ等国际偶像团体的韩国SM 公司为例,他们通过星探发现、选秀等形式,挑选10-16岁的青少年进行歌唱、跳舞、演艺、主持等基本功培训,甚至对培训生的日常言行、妆容、饮食、体重等作出要求。期间通过考核淘汰制进行优选,最终成功出道的新人都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网红的崛起则具有偶然性,他们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属性,借助热点事件,依靠个人才华、观点或鲜明的个性标签迅速走红,在短期内就吸引受众和媒体的关注。由于缺乏积累,网红很难保障长期、稳定的输出,更加难以根据受众需求,对输出内容做出调整。
不过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成为网红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从04年横空出世的芙蓉姐姐等草根型网红,到以模特、主播为代表的电商型网红,再到如今papi酱、王思聪、薛之谦等精英类网红,总体表现为个人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再看看微信上认知度较高罗辑思维、同道大叔、咪蒙等自媒体,他们通过多年积累才在自媒体的风口上爆发,具备较稳定的输出能力。
(二)公司化运作VS粗放式运作
明星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团队,从人设包装、艺人作品、广告宣发到粉丝后援为其保驾护航,以最小单元的明星工作室为例,其基本组成包括经纪人(艺人、执行)、商务、公关、律师、新媒体等。至于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涉足艺人业务的大型集团,则已形成从明星、制作团队、艺人作品到宣传营销的全产业链。明星产业环环相扣,有利于捆绑销售,资源统一调度,扩大业务范围,稳定并聚合艺人资源及运营资金。
以曾经打造木村拓哉,人气组合“岚”,享有“美少年梦工厂”美誉的日本杰尼斯事务社为例,它的业务十分复杂,包括:培训学校、杂志出版社、电视节目传播制作公司、唱片公司、演唱会策划机构、偶像专卖店等,覆盖旗下艺人全阶段发展。
在艺人配置上,杰尼斯多以“组合”形式推新,如此一来的好处包括:
(1)用同样的宣传资源推广更多的艺人;(2)组合里的新人可以优势互补,人气好的成员带起人气相对薄弱的成员,对比与合作也利于各自特色的展现;(3)当组合的整体人气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拆分出来独立发展,市场价值之和会更大;(4)以旧带新,让新人出道前就广为人知,有助于出道后的推广。
反观网红的运作模式,则显得粗放很多,他们大多停留在“自我营销”的阶段,背后缺少长期战略策划和公司化团队的运营。不过随着资本进入市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依靠个人影响力的“网红模式”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从个人IP到网红平台则更容易获得资本的支持。陈翔6点半、王自如、关爱八卦成长协会的成功,给更多网红及网红公司以启示:在获得融资后,需要专业团队快速介入,实现从个体到团队、公司化运作,从UGC到PGC,从内容生产者到用户经营者的过程。
虽然网红和明星无论从人脉资源还是经纪公司的包装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但网红也依附互联网生长,备快速聚拢人群,引发热度的优势,加之更多资本进驻市场,网红逐渐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渠道,“明星化”之路似乎也并非无迹可寻。科班出身,颜值不俗外加拥有2260万粉丝的papi酱,如果能在个人定位和平台化发展上深入,或许还是可以拼一拼的。
本文由南七道与李鹿共同完成。
陈浩洲 / 传媒大观察原创
“大家好,我是武汉晨报的戴旻阳,现在我们位于汉正街地铁站的站台层,这里的凳子很有特色,这是我们老武汉的竹床,相信很多人都有记忆。”
这是《武汉晨报》记者戴旻阳在直播报道“2016地铁狂欢节”。戴旻阳原来是报社机动部的一名年轻记者,作为部门里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在日常文字报道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向视频转型。
观媒君上面描述的内容,其实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武汉晨报》官方微博上发布的。短视频风口下,视频化报道成为报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像《武汉晨报》这样试水做短视频的还有不少。观媒君注意到,报业视频化转型的同时,有不少新品牌的出现。
“我们视频”就是一家表现突出的视频品牌。今年9月11日,新京报“我们视频”上线一周年。“新京报传媒研究”当天公布了“我们视频”的成绩单:生产短视频5000余条,在腾讯单一平台的累积播放量超过30亿。
比《新京报》稍晚,浙报集团也做出了同样的转型探索。
2016年底,浙报集团启动纸媒、PC、移动三端融合,“新闻视频化”是此次融合中的一大亮点。由原浙报集团图片新闻中心与原浙江在线视频新闻部、图片新闻部融合而成的全媒体视频影像部,主要担任着原创视频新闻生产的主体任务。
2016年12月19日,浙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开始试水视频新闻产品“浙视频”,今年元旦正式上线。“浙视频”的目标是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但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以省会杭州为代表的本土新闻还是占绝大多数。
今年2月,《楚天都市报》正式推出了“楚天视频”品牌。据“楚天视频”负责人苏争介绍,刚上线那段时间,每天只有两三条作品,后来随着全员转型的推进,报社对记者设置了短视频条数要求和激励政策,记者的视频报道意识也在逐渐提高,现在每天的生产视频超过10条。
观媒君注意到,这些视频品牌的打造,均有专门的团队打理,而且人还不少。
新京报“我们视频”团队
《楚天都市报》的“楚天视频”由该报新媒体部负责后期处理,这个部门现有20多人,人手还不够。“我们”视频目前拥有60人的队伍,其中80%是90后,“新京报传媒研究”报道称,我们视频团队将会扩大到100人。
相比之下,“浙视频”团队的人数目前是最多的。浙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副主任季叶海近日在公开讲座中介绍,现在这个部门有六七十号人,是浙报集团里最大的一个采访部门。
浙视频的主要传播平台为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内容还被分发到了各大社交平台。一个月前,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在深圳出席某媒体论坛时表示,浙江新闻客户端用户已突破1300万。浙视频搭载了如此巨量级的新闻平台,有助于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而其视频新闻内容反过来,又丰富了客户端的内容形态。
楚天视频主要在看楚天客户端、新浪微博以及头条号和企鹅号等四大平台进行渠道分发。楚天视频原创的新闻视频,每周点击量超百万的有好几条,每月也都会有点击量超过千万的作品出现,最高的几条播放量接近3000万。
上述的两家报社都有自家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是内容分发主渠道。与多渠道分发不同的是,没有新闻客户端的《新京报》,选择与大流量平台腾讯合作。
“新京报传媒研究”报道称,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任“我们视频”总制片人,《新京报》视频报道部主编刘刚任执行制片人。由《新京报》和腾讯联合打造的“我们视频”,目前每周生产原创短视频200条、播放量1.5亿;日均30条,日均播放量达2000万。
打造垂直品牌栏目,是很多视频品牌在做的事。观媒君注意到,“浙视频”上线之初,设有一线、万象、造物等8个栏目,这些定位精准的子栏目,在以视频的方式专注新闻报道的同时,还在探索泛资讯内容的生产,使得视频内容的丰富度不断提升。
新京报“我们视频”也是在打造垂直栏目。“我们视频”出品的“局面”,是由新京报首席记者王志安主持的热点人物访谈节目,另一个栏目“世面”,则是主打国际新闻报道。“新京报传媒研究”报道称,其他如人物纪实、暗访调查、街头采访等栏目也正在筹备中。可以发现,“我们视频”是专注于新闻报道。
“我们视频”打出的口号是,用直播和短视频覆盖一切新闻热点和重要现场。《新京报》总编辑王跃春判断,视频化是移动端内容发展的一个大势,是传统媒体转型最后的机会。
除了上面介绍的三家,郑州报业集团(郑报融媒)打造了冬呱视频,《长江日报》打造了“长江视频”,《济南时报》打造了“时视频”,不一而足。报社在视频领域的动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探索,而是已经走得很远。
用视频报道推动转型已成为一种潮流,观媒君相信,报业打造的视频品牌还会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