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台湾社会刮起几阵“运动热潮”,使得小岛弥漫着浓浓的健康风潮。
首推六七年前的“小折热”(单车热潮,尤其以方便携带的可折叠脚踏车为主要),到底是车厂带动,还是民间自发串起,起因已不可得知。等我察觉,大街小巷都已经是骑单车、骑小折的人潮,连我从不运动年近六旬的父母,也因为我们乡下老家附近的军用铁道改建成“潭雅神”铁马道,而购入两辆阳春脚踏车,每天早晨骑车去。铁马道至今仍兴盛不衰,甚至成为外国游客来台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电影《练习曲》剧照)
我记得以往骑单车都是学生的事,只有小孩才喜欢骑脚踏车,成年人,尤其是都市人,在台北城市里搭捷运,坐公交车,唯有通勤族在摩托车上戴着安全帽,玩命似地穿过被汽车挤得只剩半个车道的慢车道。但风潮一起,上班族也离开舒适的大众运输,戴个安全帽、口罩、防风面罩,车衣车裤一身装备齐全地,在城市里“骑单车”,有人汽车里就装载着“小折”-折叠式脚踏车,是当时最夯实的配备了。
台湾的脚踏车工业突然又复兴,以前只是巷弄里帮老人家修脚踏车的车店,突然都神气风光起来,店里挂上最新潮的公路车、竞速车,各种厂牌、尺寸的小折更是供不应求。
夜里,常见朋友三五成群,或者某某车队一排就是二三十辆,也不管十一点十二点,甚至深夜至凌晨,等候车阵散去的空旷路面,开始他们的夜间“派对”。那段日子,有部题材为脚踏车环岛的台湾电影《练习曲》大红,不久后,发现身边的朋友也都开始环岛了。
单车热潮从小折到各县市乡镇逐步兴建的“脚踏车道”“铁马道”,从骑小折上班,到单车环岛,最高点应该是台北实施的“UBIKE”,悠游卡就可以使用公用脚踏车,在各个据点取车、还车,变成最方便的接驳,逐渐地这种公用脚踏车从台北往其他县市蔓延,成为最时髦的社会福利。
单车热一直未散,“路跑热”已然开始,“女子路跑”“彩色路跑”“泡沫路跑”“夜间路跑”各种主题的5K或10K的路跑赛在各地纷纷展开,不知是骑单车的人转而路跑,或者新的一批运动人口又出现(尤其以年轻女子居多),城市里的公园、人行道、学校操场,都可见练跑的人们,不用说名牌跑步鞋一定又出现各种款式了,百货公司里也可以见到女子穿着时髦的运动衣裤、缤纷的跑鞋提着包包逛街,各色名牌跑鞋成为时尚的配件,各种路跑活动似乎成为城市里最流行的活动。
(color run,旨在宣传健康、快乐、大众参与的跑步理念。)
先是一般路跑,然后就是马拉松热潮了,我所知最早谈及跑马拉松的“名人”,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有本谈马拉松的散文并不算特别热销,但小说家本人与马拉松的关系却成为清楚的标志。
我自己不擅长跑步,连5K都无法完成,身边几个好友却已经都完成“初半马”“半马”“全马”,他们之中有人以往完全不运动,一开始跑步却就爱上了,也有人从练瑜伽转为路跑,从学校操场跑到国外比赛,马拉松热潮带动的,还有各种运动服饰,跑鞋,“压力裤”。前几天刚有好友跑完半马,她为了跑完全程,特别买了号称“绝步铁腿”的压力裤穿上,果然比第一次参赛时效果甚佳,但回到家脱下压力裤,立刻“铁腿”,两腿像是废了一样。
各种智能型手机的APP都标榜可以记录路跑训练的过程,电子手环也帮助跑者记录心跳、速率、卡路里等,甚至还可以与好友分享,一起练习。
与全民马拉松同时兴起的,是“健身风潮”,从网络上流行各种“棒式”“深蹲”、高强度间歇性的运动,各家健身房如雨后春笋在城市大楼、巷弄开张,从“30分钟女子专用健身房”到大型连锁店,甚至还有社区型每分钟一元台币的健身中心,台北与新北市的全公立健身中心也逐一启用,设备一家比一家新颖。
以往大家总以为只有男人喜欢举重把胸肌练壮,最近连女孩子都习惯做重量训练,“减轻体脂,增加肌肉”变成口头禅,人人都羡慕“人鱼线”“马甲线”,想把身材练得紧实有力。
我算是跟上了最新的“健身房热潮”,就在我们住家附近找了连锁健身中心参加,做重量训练,上有氧课程,才了解“运动的世界”有其规则、生态,是与小时候上体育课不同的。在健身房里有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此处的人们,有人练跑、有人勤练有仰起坐,有人在教室里跟着老师上瑜伽、骑飞轮,有人请了专业教练一对一做重量训练。
走出健身房,隔壁就是便利商店,买一颗茶叶蛋、喝一杯无糖豆浆(据说这样才能补充消耗掉的蛋白质,有助于肌肉生长)。我还没正确理解自己在迈向四十五岁时勤于健身的理由,但已经享受到运动的好处——在即将进入夏天的时候,体重回到了20岁的时刻,体验到年轻时不曾经验的,身体的各种种变化,默念着“二头肌”“腹直肌”“股四头肌”等名词,仿佛重新认识自己。
文/陈雪 台灣小說家,著有《蝴蝶》《橋上的孩子》《陳春天》《附魔者》多部小說。来源:腾讯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