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王功权给创业者六条建议:成功不可复制

近日,知名投资人王功权在3W咖啡北京新店开业庆典的主题演讲中说: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给创业者6点建议:一是,一定要志向远大,随时调整和纠正方向,与其设计未来不如调整现在;二是,时势造英雄,创业一定要跟时代的脉搏共鸣;三是,互联网行业已经变成传统行业,成功越来越难,不要指望太大的奇迹,寻找到切入口,一点点做大;四是,作为创业者,大家该怎么选择?用户至上,以不变应万变;五是,在创业过程中认真评估一下自己能做什么;六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去评估自己的事情,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

王功权提到自己当年投资腾讯的一段轶事“我们和马化腾聊了一个晚上,问他到底未来如何盈利。”,他和3W咖啡也还有一段轶事。王功权第一次听说3W咖啡馆,是一个这里经常聚集创新、创业的青年,认为是一种新的模式。职业习惯对新的模式感兴趣的。于是,当天就去了。到了发现关门了,“我在窗口看了看,我认为我投进来的目光是充满崇敬的”。

如下来听王功权讲那些创投有意思的故事。

  当年拷问马化腾一晚上,到底未来如何盈利?

今天大家在这里谈创业,徐小平老师在这里热情洋溢地鼓励大家创业。多年来,我一直跟创业的团队在一起。大家知道,我在PE里面有投成长型企业,有投创新企业的。在鼎晖期间我主要负责创投基金,在国内的行业组织上,就是中国专业创投委员会做会长,我也是做创业投资的。

首先道歉,我今天来的时候迟到了,我刚才进来的时候,被大家青年的热情,一股热浪铺面而来,使我很受感动。

我早期一直是做早期的风险投资。1995年、1996年在美国硅谷,那个时候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是限制的,地方政府能够批准的最高额度是100万美元,海南政府给我们批了99万美元,因为超过100万美元需要国务院批,我带着99万美元到美国做美国公司的业务,我没有办法,不是说我热爱早期投资,是我的资金只能分割成小块做早期的种子投资,所以我在美国做种子投资的时候,我不知道徐老师,在中国的投资界甚至中国的企业界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创业投资。后来我又加盟了IDG风险投资基金,IDG风险投资当时在中国主要是做早期投资的。我在IDG风险投资做了六年,先后投资的都是互联网的企业,然后是2005年我才到鼎晖来做合伙人,除了做整个基金管理会,三个委员之一,其中我侧重负责创业基金,实际上我是做早期投资和创投的。

  徐小平问我,“VC和PE之间界线有点模糊,它们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大家把VC和PE搞得没有区别了。我很遗憾,以至于我没有法混了,就不做了。实际上这个区别是非常明显的。PE主要是投资相对成熟的企业,确切的说企业的商务模型已经确立,企业的运营已经基本比较正常,在良性发展的时候,需要注入资金,向更高台阶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PE基金、成长型基金进入的。而创投基金主要是本来商业模式还没有确立,甚至有一些市场还需要开发和启蒙,甚至是产品还不被社会理解。

就像当年我们在IDG做QQ的时候,今天说起来,腾讯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在那个时候,连马化腾都不知道,自己未来是一个伟大公司。我们一起飞到广东,坐在那里,就逼着马化腾说这个东西到底怎么赚钱,那个时候马化腾不像今天神采奕奕,很自信。那个时候,QQ这个东西大家都用,用户在哪儿不知道,用户是谁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钱怎么收呢?所以我们几个人拷问了马化腾一个晚上了,我的印象都过了凌晨。他只是在表示,知道这个东西大家喜欢,不知道向谁收钱。这样的时期,我觉得是属于早期的创业投资,除了操作之外,你有很多的理论研究,我不知道在理论上怎么界定。

就在这个时候,IDG投了腾讯,算是非常早了。投了几百万美元,后来有人出了五千万美元来买IDG持有腾讯的股份。很遗憾,IDG就在当时卖掉了腾讯的股份,要不然的话,腾讯这一笔投资能够给IDG赚的钱,差不多顶上IDG目前赚钱的总和。我离开IDG已经多年了,谈起这个事情,都是IDG朋友的一个巨大的心痛。

  成功不可复制,创业导师只能做借鉴

像徐小平老师这样的成功者给青年做创业指导这件事情,我自己一方面感动你们的热情,另外一方面,我对青年捏了一把汗,因为我认为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所有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都不可复制的,不像自然科学,这边加个什么,在什么样的温度压力下,就产生个什么东西,如果不产生出来,万一搞的东西是个雷,居里夫人就诞生了。但是社会学问题是不可重复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到今天成功了,回过头跟大家讲成功的道理,实际上这是一个遗憾的知识,因为那个时间点过去了,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过去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当初也不知道后来会成功的,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谁,不管是王石也好,我当时就拍着胸脯说,我成为今天的这样领袖,至少我跟他们一起混的时候,没有发现。我们搞万通的时候,他太太就问他,你能赚大钱吗?他说我不知道,但我是走在赚钱路上的人。就这么牛的人,也只敢说走在赚钱路上的人。

3W咖啡,我是前不久才听说的,因为我去年一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学研究,回来之后,大家说这里有这么一个3W咖啡馆,这里经常聚集创新、创业的青年,尤其说这种咖啡馆成为一种新的模式。我职业习惯对新的模式感兴趣的。可惜我那天里的时候,这里关门了,因为是晚上,我爬着在窗户看一看,我认为我投进来的目光是充满崇敬的,这是我第二次来,能够有这样的场所,徐老师做了很多青年创业指导,我觉得很不容易的。

前几天我和IDG的周全在一起,我说现在创新这一块怎么样?他说我们已经OUT,我们已经不属于创业的群体,年轻人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像面对叔叔和长辈的时候,根本不想说心里话,他说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事。我当时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老了吗?多年来,我是跟创业的青年和同学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的,应该说,我对创业的青年有特别的偏爱。

很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关心创新应该怎么去实现等等这类事情,我不认为成功是可复制的,我不太认为成功的企业家给你们讲的这些东西,就你们直接学习,顶多是一个借鉴。

  创业志向远大,借势而上

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青年想走创业这条路的话,我认为有几点建议都是必须的。

第一点,你一定要志向远大,随时调整和纠正方向,与其设计未来不如调整现在。

你不定知道未来你要做什么,如果你能够很清楚知道未来做什么,所有这种说法都是荒唐的。因为在你前行过程中,有很多的事情是具有不确定因素的。你不知道在社会的环境和自己创业摸索中自己走向哪里,所以一般来说,并不是说你创业的时候,未来一定要做成怎么样的。我常常讲,只要你有远大的理想,我要走很远的路,我要做很大跟大的事情,有了这样的志向就可以了。因为只有这样,你马上就会发现,你自己不会在一些小的事情去计较;你不会被眼前短暂的困难被折服,也不会因为分钱的时候,最后伙伴之间打得不可开交,因为你要知道你要走很远的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向前走,向远处走,向远大的目标走,实际上到这样的程度就够了。当然这里要有努力的学习,不停的战胜苦难,在这个过程中不停调整自己,像徐小平老师这样的导师帮助你们调整和纠正方向,千万不要迷惑,一定要明确设立自己走到哪里的目标。

我常常讲,与其设计未来不如调整现在。因为未来很多事情不确定的,我不信现在哪一个成功企业家,他们在创业的时候,知道今天走到这样的位置,如果谁有胆量的话,谁到这里跟我叫板,不管是谁。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因为他们有远大的追求,不在小事磕拌住自己,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时势造英雄,创业一定要跟时代的脉搏共鸣。

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命运。假如说你们现在敢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你们不可能在这里讨论创业的,你即便再有可能的商业潜力,你是没有办法发挥的。当年我到台湾的时候,我跟王勇信先生,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就在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要踩在大浪潮、正确的点上,这句话非常重要的。当年中国崛起了一批企业家,也成就了一批投资家,实质上正好是中国两件事同时发生,一个是互联网这种高新技术在全球广泛的应用,一种是新兴的,就是创业投资这个行业,在中国开始萌生并崛起,这两个东西成就了那个时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互联网行业已进入传统行业,不要指望奇迹

第三点,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传统行业,成功越来越难,不要指望太大的奇迹,寻找到切入口,一点点做大。

刚才有一个青年问互联网的1.0和2.0,我们不要这样去定义,我们不要随便定义什么样的时代,不管到怎么样,实际上每个人都处在时代的过度点,每一代都认为自己承上启下最重要的,都认为是继往开来的,但实质上每个人都在时代转换的过程中。互联网这个行业迅速老化了,就是迅速走到传统行业里面去了。我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事有点荒唐,我也没有想到互联网这样的一个行业,能够这么快变成一个传统行业,因为传统行业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它已经不是技术密集型,是资本密集型。大家知道,现在互联网想干大的公司,需要要砸进去多少钱?一千万美元都是小意思的。第二个是这个行业已经围绕传统企业产生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与它配套,也就成为行业链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已经有很多企业、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第三个就是青年的就业成为正常的就业行为,并且科研院校为这个行业培养人才。互联网行业就已经进入到很成熟的状态,否则院校不会给你培养学生的,互联网这个行业已经可以了。我记得我们当初搞互联网的时候,那时候有很多人在互联网行业搞个电子商务,找份工作一点都不踏实,觉得是一个过渡性的工作。现在大家以这个为职业了。第四个就是,其他的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合作时,已不再讨论这个行业是否成熟,只是讨论如何跟这个行业结合上。现在互联网已经出现这些特点,具备这些特点以后,基本上一个行业就进入传统行业的状态,传统行业的状态就是你不要指望太多的奇迹。你要想办法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要控制成本,要从小一点一点做大,不要失望最后自己往前走一块,有多高的价值,然后回过头爆炸成长,已经越来越难了。

我认为大家按照传统行业对待这个行业,可能会比较好一点。这是刚才谈到创业。那个时候很多创业者的成功是赶上那个大潮,我很佩服徐老师的热情,我是相对来说,我不能说悲观的,看问题看负面多一点,我认为现在青年创业比前些年要难很多:第一个,短期看不出来再出现互联网这样的技术大潮;第二个,整个国家的经济有下行的风险,存在解雇或其他的问题,在这样的大势下,创业相对会比较难。第三个,垄断行业的格局,给民营经济提供的空间比原来要少,但是,我们很高兴地注意到,这种情况在改变。第四个,很多民营的实业企业处在维持运营,开工仅仅为了企业不黄,给大家解决一份工资。缺乏创新和变革的基础。第五个难,对于创业者,国家正在处于转型期,社会发出新的声音,不光是挣钱的问题,还有讨论企业家的责任和梦想等问题。

在今天,对青年来说,要创业的时候,我认为需要把握的东西是很多的,我想给大家的建议,既然是个人创业的道路,要跟时代的大潮能够共鸣,至少你要懂大潮未来的方向,什么样的方向呢?不管我们的国家、社会出现什么样的波折,我们必须坚信市场化经济方向,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痛苦的摸索,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昨天国务院发布的消息很好,金融领域的利率开放,这就证明我们国务院的领导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一个方向。

我愿意与创业者们一起讨论

第四条,作为创业者,大家该怎么选择?用户至上,以不变应万变。

我建议,就要去选未来,不管中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的业务在哪里,你的企业在哪里,你的产品是什么样的东西,你是不是跟权力结合特别紧。

你如果你与权力结合特别紧,很可能你发展到关键的时候,国家要求政企分开,如果你依赖特权的话,特制内外对腐败、反感导致你的业务最后崩溃,或者你被送到断头台上。

所以我会觉得这些跟依附大型企业,依附在垄断行业上的,这些的一些企业,你说你短期挣点钱,挣一把是一把,作为长期方向的话,我认为大家要慎重,最好你走蓝海的道路,走依靠市场的道路,离这个权利越远越好。这样的话,我有好的产品,我有好的服务,只要把我的事做好,我的企业就有发展。

第五条,在创业过程中,我希望青年要认真评估一下自己,创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企业家也并不是每个人可以当的。我跟一帮企业家混在一起,号称几个兄弟,到现在我也没有混成企业家。我最后是做投资的,大家说我是投资家,我说大家太给我面子了,实质上我们是给资本打工的,不管什么领,最后也是一个领。最后我也没有做企业家。

不同人的性格,不同人的状态,并不适合都经商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盲目的,都创业、都经商,(就不太合适。)如果你去经商,你要评估一下自己适合做什么,去找自己最适合做的,平衡自己的心情,就吃自己那碗饭,就做自己感兴趣的拿点事,做一个适合自己做的,自己愿意做的,有价值的事情。这样定位自己的未来,我认为是挺好的。否则你们天天看成功的企业家,你不知道他们过去的道路走的多么艰辛,也不知道在这条道路上倒了多少人。

第六条,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去评估自己的事情,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

如果经商不行,就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徐老师在这里鼓励大家创业,我在这说大家不要创业,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不要媚俗,不要人云亦云,

在这里欠大家一个情,大家觉得我这个老头子在创业指导上起一些作用,如果不会说,你们见面之后叫一声叔叔,然后不愿意跟我们聊心里话,还愿意讨论一些事情的话,我是愿意跟青年在一起,讨论创业、讨论其他,包括你们的业余爱好的。我现在的原则是这样的,第一,时间可以,身体可以,精力可以的情况下,这是三个前提。第二,如果让我看一下你的企业,帮着出主意的话,我是不收费,不投资,不负责,就是对你的结果不负责任。但是我能够做到的是,就我有限的经验和我的良知,我跟你说真话,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我认为不行,我就说不行,我不会顺着你的笑容说好话,完全取决于我的时间、我的心情,随缘而动,随心而动、随情而动,欢迎大家。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无知之幕。

    请容我先装个逼,借用罗尔斯在《正义论》里发明的大词。罗尔斯用这个词来讨论社会政治生活,我借用之来讲创业和投资。

    这是两件事,两类人。当然有创业者转型做投资人,或者反之。但很多情况下,很多投资人都是职业做投资的,哪怕以前创过业,那也是以前了。

    于是会有一个无知之幕的存在:双方并不了解对方真正的商业逻辑。

    投资人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和创业者非常不同的。

    事实上,所谓风险投资,与炒股票的原理有类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风投行业,非常喜欢鼓吹概念,制造风口。

    一个好的概念的确能撬动起一个非常大的创投市场。

    我个人相当得意的事是,我和新榜创始人徐达内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碰撞出了“内容创业”四个字。讲实话,如果还是自媒体来自媒体去,逼格不够,听着就像个体户,不会是今天这么火爆的。

    谁要是能发明个词,非常妥贴地把“网红”转化成一个什么词,这个市场一定会被引爆。我想了很久,还没想出来。

    共享经济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概念。其实明明就是个分时租赁,非要说成共享,一堆企业造自行车让你骑,也不晓得是哪门子共享。

    不要紧,概念能被大家都使用就行。

    舆论场的主流从来是不太讲逻辑的。

    鼓吹概念这事,和炒股票几乎一样。

    很少有人炒股票是为了等年底分红,特别大的尤其讲安全的基金是例外之一。

    投资股票基本上是为了赚差价,我今天十块钱一股进去,能不能明天涨停板十一块出来?这个意义上讲,投资股票其实不是投资行为,是投机行为。

    明天十一块出来这件事取决于别的股票投资者,他们是否认为十一块值得。而这些人认为值得的原因还是:我十一块进去,后面还有人会十二块一接手。

    这就是股市里著名的博傻理论:我承认我十块钱进去是傻逼,但我赌有比我更傻的。

    但其实天下聪明人多了去,傻逼不太好找,就算要做傻逼,也得有个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概念。

    所以股市里很多亏损很厉害的股票,比如以前的ST,依然会大涨,因为可能有重组概念。

    还有很多本来没什么人关注的股票,忽然由于某些八杆子打不着或者就算有关也有限的原因,成了热门股,比如什么概念股,什么领域股。

    风险投资投的不是上市公司,但这方面的逻辑是一模一样的。

    这是风险投资与股票投资非常类似的地方:博傻找接盘。

    鼓吹概念不是这个行业的浮躁,而是这个行业本身的生存逻辑。

    但风投行业比投资股票有一个巨大的劣势:投资标的不是上市公司,有些甚至还很早期,财务报表简单得一塌糊涂,怎么判断一个公司的好坏?

    所以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非常大的。就算鼓吹概念,一个概念兴起千家公司出现,接盘侠为什么要接我投的这个公司?

    风险投资的做法是:投多一点公司,比如投一百个,心知肚明要死八十个,那二十个能赚回来不就总账是赢的么?

    南非那个MIH,十几年前进入中国搞互联网投资,投了六家公司,五家死得干干净净(其中有一家是我曾经从业过的,500万美金进去后来是20万美金回去的),但一家赢就够了。

    那一家就是腾讯。MIH至今在腾讯里股份比例是最大的。

    当一个风险投资以1-2成的赢率来cover另外8-9成的败率时,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就出现了,那1-2成的赢,要大赢,不是一个涨停板就够的。

    所以,风险投资喜欢增长性快的项目,希望1-2年,这个项目就有10倍增长,不然玩个屁。

    另外,风险投资基金都是有时限的,行内一般是5+2,也就是五年要清盘和出资人算账,了不起再加2年(我见过最夸张的是5+2+2,九年,但常见的是七年)。风险投资的耐心是有天花板的。

    既然风险投资喜欢高增长性的项目,又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出现了:创始人要极其卖力。

    而极其卖力是需要本钱的。

    这就是为什么风险投资偏好年轻人。

    年轻人一般来说,精力比较充沛,连熬三天夜也能撑得住。

    年轻人一般来说比较肯吃苦,像滴滴程维早期创业跑机场给出租车司机手把手教怎么摆弄APP这种事,年纪大的人,不是说不会,而是概率上可能性小。

    年轻人对财富欲望更强,想发财的念头更执着。二代创业这方面有劣势,所以今天很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很少见到什么真正的二代。

    这几个理由,构成了整个风险投资行业,都偏好年轻人。

    于是,对于单独的一个风险投资来说,投资年轻创业者,获得接盘的可能性更大,它当然会偏好年轻人。

    一个循环就这么出现了。

    (顺大便说一句,到底啥叫年轻人,我意是30-40之间。太年轻,阅历少,无虑可竭。年纪大,精力不够,无精可殚。30-40,刚刚好,可殚精可竭虑)

    风险投资行业,说到底,是买卖创业者/创业项目。

    他们不是来图创业项目年底分红的。

    分红有多少——30%净利润率是非常了不起的公司——但依然不足以cover风投那8-9成的失败率。

    对于风投来说,标的不赚钱不要紧,但估值不成倍增长是很要命的。而标的有木有利润和估值能不能像风口上的猪,其实并不见得是因果关系。

    而风投还有个规矩是:一个项目这一轮我领投,下一轮一般不能再领。

    因为领投者做尽调,对企业最了解,跟投的一般都以领投为准。领投者会会同创业者对一个标的的估值做出决断。

    这一轮领,下一轮跟是可以的,但再领,有可能故意做大估值。

    这就让出资人LP很不爽了:你丫吹估值做账面盈利忽悠我是吧?

    风投在一个项目中一轮就跑空的情况非常常见,或者是出掉很多保证盈利落袋为安再留一点点,万一将来大成都是赚的,不成我也已经赚到手了不是。

    风投并不是创业者的同路人,相对来说战投(战略投资)更像——但其实也不是,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他们站的角度完全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完全不同。

    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老喜欢说我是来帮助创业者的。

    因为熟,所以我还怼过他几次:什么帮助创业者,投资人是帮助出资人(LP)理财的好么?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项目就是ta的全部。百分百的事。

    对于投资人来说,创业项目不是ta的全部。投前根本和ta无关,只是一旦投了会有关。投后也就是一百个项目中的一个,然后待价而沽罢了。

    创始人会觉得自己挺牛逼的——觉得自己不牛逼不是好创业者。

    投资人也会觉得自己挺牛逼的——其实投资人在另外一个场合,也是要叫爸爸的。一个风投公司募资做基金的时候,面对LP,比创业者面对投资人还要痛苦。因为是5+2有年限,风投公司还得时不时都起个新基金,面对LP的折磨。

    两个都觉得自己挺牛逼的人,而看一个东西时视角又不太一样,不吵架才见鬼。

    比如说创业者在做的一个项目,这两年似乎不在风口了,虽然增长还不错,风投依然会建议要不咱改改?哪怕是换个说法换个概念?创业者会觉得莫名其妙,投资人却觉得合乎情理。道理就是:风投觉得不在风口难出手啊。

    老有人举例是夫妻关系,夫妻嘛,磕磕绊绊也正常。

    但要我说,连夫妻关系都算不上。毕竟夫妻是共同经营一个家庭,风投和创业者并不是。

    他们或许更像:有一定时间且在这段时间里略高频的炮友关系。

    前两天,有个哥们写了篇《早期投资已死》的文章。

    话比较不中听,但道理有那么几分在。

    以前说,早期投资就是投人。但现在这个行当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赛道第一。

    这话的意思就是:风口第一,概念第一。

    不是这样,你哪里去找接盘侠。

    早期投资押注赛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押注具体的人。

    不然,真会死翘翘。

    从具体的创始人、具体的赛道、具体的创始团队,每一环,投资人都是在赌概率。而且今天看着似乎概率挺大,明儿就没了,还不少见。比如团队里本来有个技术大拿,忽然就被撬走了。

    既然是赌概率,当然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明显概率很小的事。

    宁可投漏,不可投错。

    5+2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一众风险投资人头上。炒股票能死捂,做风投可不行。

    创始人憋了一口气:你不投我是伐,我以后做大了打你脸。

    打什么脸啊。

    如果投漏就是打脸,那风投可不天天在打脸。

    投错才要命啊!

    没投到联想啦华为啦,有啥了不得——再说了,它们那会儿,中国并没有风险投资,也不是互联网追求高增长性的时代。

    太多优秀的投资人其实不怎么说话。

    我们基金有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的方向,有一次有个论坛的panel,邀请我们基金派个合伙人出席。这事其实我并不太了然,倒是我的一个创始合伙人比较懂这个事,lead了好几个项目。

    我说还是你去吧,她死活不肯,觉得浪费时间。我说我不太懂乱说话说错了丢脸啊。

    于是她这么建议我:你就跑去说,这个行业有点浮躁,九成公司将来都要死,创业者还是要关心自己具体项目到底有没有需求。诸如此类。

    别看这人不写字不混场子,深知场子说话的关节啊。

    生意场上很多商业逻辑,是政治不正确的,甚至是义理都不正确的。端着架子讲政治正确的话,并没有什么意思——你看我这位创始合伙人,就压根不想废话。但放言政治不正确的话,好像也没太大意思。

    为了压低估值,或者炒高估值,优秀的投资人花样百出。

    这种事,没啥好多讲的。

    我也就是个打打酱油吹吹喇叭的佛系投资人,没事还写两字。

    以上,不代表天奇官方观点,纯属个人扯淡。

    扯得不好,见笑了。

    —— 首发 扯氮集 ——

    做个脚注:如果创业者觉得自己牛逼的不行,当然可以不理会投资人怎么想的。但更常见的是,创业者不需要去琢磨所有投资人的想法,单个的创始人和单个的投资人,双方看对眼了就行这个讲法,也是成立的。

  1. 2016 年 01 月 09 日

    […] 投资人王功权给创业者六条建议:成功不可复制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