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央视财经评论》:让资金离小微企业近些,再近些
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着重部署多举措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为企业“输氧供血”,也可以使我们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定。那么小微企业融资难到底症结在哪里?为企业输氧供血使经济固本培元,好政策如何落到实处,从而更好的服务三农和小微?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张鸿共同评论。
小微企业融资难到底症结在哪里?发展直接融资,各地有哪些试水经验?好政策如何落到实处?
张鸿:能到过桥资金这一步的小微企业 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能到过桥资金这一步的企业,应该已经是比较幸运的了,说明他原来贷到过钱,到后期他需要续。其实你算利率,这个是直接能看得到的成本,如果跟国务院的会议联系到一起的话,这当中还有一些你看不到的成本。
比如说他第一笔钱贷过来的时候,可能需要抵押,比如说拿房产抵押了,那他再贷的时候,需要把那个抵押给解除了,然后他再抵押,再抵押的时候他需要去到很多部门,比如房产局等土地部门再重新办,那里面的手续极其复杂,不仅需要办很多手续,还要你的法定代表人在他指定的时候到那去,如果你碰不到人的话,那你下一次一定要在指定的时候亲自签字。所以很多企业在抱怨的,除了看得见的这个利率,还有一些中间的一些环节,增加了你再贷款的难度。
马光远: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看到的跟最终得到的利率完全是两码事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事实上你到很多中小企业里面去,他们反映最多的是,你实际上看到的利率,跟他们最终得到的利率完全是两码事。比如说你要贷一千万,银行可能先让你把一千万贷到以后再存,存进去你最终拿到的多少?你最终拿到的钱可能只有五百万,但是利率是按照一千万来算的。所以能够跟银行搭上边,最终能够拿到钱,不管多高的成本已经不错了。我觉得国务院,事实上十条里面有三条,起码是解决目前现有的情况下链条过多,费用过高,最终抬高融资成本的问题。
张鸿: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增强银行贷款给小微企业的意愿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你一开始举了个例子说,就像一个批发企业,我给大企业贷款的时候就相当于我批发,批发那我多容易,我这一大笔钱全给你,然后我就等着收利息就可以了。你让我去做零售,一个一个客户,我还得去看他,到底他的信用层次是什么样,这样我风险高了,成本也增加了。所以当我做惯了这种批发的时候,你现在突然让我去做零售,那可能确实我的这个意愿不强。
我们怎么让银行增加意愿?有两点。第一,我们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这个摊位,你能做批发这个业务是特批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银行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来干批发的,所以在这种时候,你其实有责任来做一些应该做的零售业务;第二,我们要告诉他危机可能很快就会来了,你要有危机意识。就是你原来做批发的时候,其实你盈利能力不是特别强,当然你挣钱可能挺多的,所以你今天要选择更多在零售的那些客户里面,比如说他只贷50万,只贷500万,你锻炼自己的盈利能力,你能发现一些仍然符合你的可能风险控制这样的一些成长性的企业。
马光远:多年来怎么给中小微企业贷款 我们探索出一系列的机制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事实上我们这么多年以来,关于大银行怎么给中小微企业贷款,我们探索出一系列的机制,包括激励机制。比如说在对银行的考核方面,那么小微企业,“三农”方面,你的贷款资金他是单独进行考核的,由于他单独的机制,那么这就等于说,你给小微企业贷的话,那么你整个考核应该说对你要求不高,而且评分还比较高。
再一个今年以来,我们所谓的定向降准事实上也是对银行的一个激励。那么我们还要解决银行的什么?他的风险担忧问题。小微企业对大银行来讲,一方面监管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违约成本也很高,谁来解决?我们需要一套信息化的机制,比如说包括担保,包括你告诉我们这个企业不错,但是一旦发生损失怎么办?这个成本怎么进行负担?我们这么多年,事实上在国有的一些担保机制方面我们就做了解释。第三个,近十年以来,根据我的观察,各个大银行都推出了与中小微企业相关的,专门针对这些企业的产品。比如说农行、建行都有产品,大家都单独弄出来,并且成立专门的部门给你贷款。第四个,还有一个约束机制,就是我们要求在你的贷款增长里面,你的总体的增长占比,包括你的增长的速度,中小微企业要比正常速度要快,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要高一点。所以事实上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探索,我们在整个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不多的情况下,推动大银行去做这些事,事实上已经探索出了很多好的办法。
马光远:银行业和互联网企业相结合 解决中小微企业在获得融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个思维真的非常好,在目前整个大数据的时代,怎么样降低信息获得的成本,互联网企业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说我们对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的对冲,怎么对冲?就由政府来对冲,说我给你担保,那他出了问题我们来承担这个损失。在当前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包括马云的阿里巴巴,他有很多中小微企业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让他来提供信息,让他来告诉大家信用,你能知道评分,然后能够获得一个相应费用,我觉得非常好。
这种结合事实上意味着什么?我们把以前政府承担的信用损失最后变成了一种信用的收益,由马云来提供,那么马云提供,你也得给他激励。比如说马云做这个,那么我们相应在机制上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让他跟银行之间进行对接。以前大家老说互联网金融跟银行之间是一个死对头,我从来都不认为是个死对头,我认为他们之间可以进行非常好的合作,最后能够实现双赢。比如说马云做一块非常小的这种大数据业务,并且提供信息,但是银行做他的传统业务,这样通过一个开放的、全面的大数据平台,把以前中小微企业在获得融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完全给打掉了。未来中国的银行业在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方面一定要跟互联网企业结合,来降低信息的成本。
张鸿:阿里巴巴就是靠自己整个大数据形成的信用体系来担保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银行其实可以向互联网学习,其实阿里小贷已经有成功的案例了,阿里小贷现在4年有80万的贷款户,你知道平均1户贷款多少?不到4万。按照我们传统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大银行,他觉得你才4万,你这个企业风险多大,我不会贷给你的。但是阿里凭什么来贷给他?因为他有数据。所以他今天和几大银行一起做的这个,100万到1000万的这个贷,你看上去好像没有抵押,但是他其实有担保,靠什么担保?靠数据担保,靠他整个大数据形成的信用体系来担保。
我们这些年其实建立了一些针对小微企业、中小企业贷款的评价的体系,比如说三品三表,就是过去只看你的年报,现在我们要看你这个企业老板的人品,其实就是你的信用,然后看你的抵押品,看你的产品,看什么表呢?水表,电表还有你的海关的报关表。这些是动态的,动态的企业的健康状况。过去我们是静态的,一个企业到底该不该给他贷款,给他做个体检,然后这个体检可能经过很长时间,手续繁杂,现在是什么?现在这个人身上就带着体感的监测器。所有的数据一看,你这个企业到底活的怎么样在我这个平台里。未来可能阿里也要做银行,他可能现在也在锻炼自己,让大数据如何应用到银行里。其实这几大银行未来可能也要做零售,那现在在这种数据体系下,能不能挖掘出一个带有信用担保方式的数据。
张鸿:需要增加的不是货币的供给 而是要有专门的机构对接小微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最近总说这个梗阻,一方面我们知道整个社会上钱并不少;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贷款很难,他们的利率特别高,那这就一定是某个地方错位了,可能这些钱全是皇帝的女儿,平民贷不了,所以那些数字我觉得还不够,那一定是我们需要增加不是货币的供给,是货币端能够给小微企业提供的这些组织的量,要有专门的机构,这就是什么呢?就是要加快推动民营资本中小银行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时间表,这个一定要尽快,因为确实很多民营资本在等着,说我们为什么进入不了,为什么这个改革会这么慢。
其次,原来我们说大摊位这些国有的商业银行,那我们增加了摊位以后,第一,你不得不做一些零售的了,因为你靠批发很难了,因为竞争多了,市场里面摊位多了,做零售的也多了,做批发的也多了,那你压力就大了,所以供应就会多了可能需求方就会有竞争,资本的利率就下来了,这是市场决定的。
马光远: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太少 要加快设立民营银行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最终可能还会回到门当户对,也就是说,给中小微企业有专门的对应机构。我们现在的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多,但是小额贷款公司本身一方面他不能吸收存款,第二他放贷的比例很低,第三个,他的利率要比银行要高。所以在大的经济体里面,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是全球最高的,我们现在的总和的利率是六点几,美国可能二点几,欧洲三点几,日本只有1%,我们总体的企业融资成本10%,但是我们企业的利润只有多少?他的净资产收益率只有5%到8%,远远的高于这个。
在这种情况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中小微的金融机构太少,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太少,那么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成立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中小银行,我们现在叫什么?叫民营银行,一定要加快,我们现在五个试点,但是这个试点什么时候落到实处,什么时候把它生出来,大家都非常期待。
来源:央视